背景介绍
学校:上海交通大学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试点班)
GPA:89.6/100 (Ranking:2/115)
TOEFL:103(R26+L25+S25+W27)
GRE:159+170+3.5
科研经历:本科两段+暑研UCLA-CSST,无paper
申请结果:Oxford Dphil. in Materials
1
前言
之前一段时间特别难过的时候,有人安慰我大不了gap一年,然而我从来不敢想gap,不是因为怕明年也申不到理想的学校,而是我真的再也不想经历这样难熬的申请季,这段经历真的刻骨铭心。我在一月底拿到了牛津的offer,这也是我申请季唯一一个offer,但是准确来说,我的申请季是在3月底结束的(后面再详述)。其实最近一直也想做一个总结,但是因为毕设以及其他一些琐碎的事情耽搁,一直也没有心情静下来,于是一直拖到了现在。此时怀着平静的心情再回首过去的大半年,我想即便抛开结果,这段经历也是我生命中浓重的一笔,我也该多少学到些东西。
2
满怀期待的出发
我从大一的时候就考虑过出国,但是也只是想想,从未认真地去为之做准备,对申请的学校也毫无概念。直到大二下学期,听了一次世毕盟(GGU)的讲座,认识当时大四的几个学长学姐,包括一个申到牛津博士的学长,觉得他们好厉害,心里也暗自下决心要申请世界前十的名校。然后暑假我到哈佛做了两周的暑期交流,同时也开始准备托福,大三下考掉了GRE,同时大三也成功申请到了UCLA-CSST项目。大三下的时候,我加入了GGU,并且听说了上一届的学长在GGU的帮助下申到了斯坦福和哈佛的全奖PhD,那时的我满怀信心和期待。
我的三维也还算突出,前三学年GPA排名学院第二,国际化试点班第一。我对于托福和GRE的策略都是短时间集中精力快速突破。大二暑假零零散散刷了一些TPO,但是成绩不是很好,大三上学期开始之后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开始集中用大块的时间背单词刷TPO,自己也从错误中反思,过程虽然艰难,最后结果还可以,首战106(口语23),当时心想着主申美国,对于美国大部分学校这个分数已经够了,于是当时也没有再考虑去二刷。考完托福的我本想立马开始准备GRE的,但是那一学期也非常忙碌(在此反思,觉得当时的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分散了精力),加上没有ddl的催促,所以只零散的背了一遍GRE单词,到了下学期距离考试还有二十几天的时候,我才开始认真对待,那段时间没怎么去实验室,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每天靠外卖为生,疯狂地背单词刷verbal,课少的时候每天可以连续背4-5个小时的单词,走路吃饭也都是在背单词(回想那个时候的自己是真拼啊),就这样一次杀鸡成功,159+170+3.5,也算够用了。
我的科研经历也算是一波三折,大一就开始做PRP和大创,但是跟着学长做的,比较水。大二自己开始独立承担一个大创,做了一年的锂电池,学习了不少东西,但是成果不好(可能也是没有真的用心钻研吧)。大三加入了现在的课题组,这里大老板很强,课题组氛围也很好,趁着致远学者项目开始自己立项确定研究课题,这个时候我也充分认识到科研经历对于申请的重要性,大三投入了大量时间在上面。然而我的课题是自主立项,方向比较偏(做成了就是创新,做不出来就算是瞎做了hhh),前期一直在摸索方向,设计实验,搭建装置,去年5月份的时候忽然有了一些眉目,感觉甚有希望,但是之后去暑期科研中断了,大四回来做了没多久遇上了大问题,之前的实验结果重复不出来了……并且一直到现在也没有稳定重复出来(这也是我的毕设课题),所以现在的心情,嗯……算了,虽然经历了从希望到失望再到近乎绝望,目前结果也不是很好,也没有发出来paper,但是自主探索的过程还是很宝贵的经历,也算拿得出手能写到CV里。
关于暑期科研,大三的时候某一天听说了有一个UCLA-CSST项目,当天晚上就是ddl,于是一波极限操作交上了申请,没想到后来竟然被录了,所以也没有套磁,在找暑研上算是比较省事。暑研老板实验室是做人工光合和催化相关的,本来问老板要了文献,以为会去做实验,但没想到的是,在我去了之后被老板安排搭建一个高温高压装置,两个月没有做实验。开始比较懵,毫无头绪,但很快也就上手了,搭建实验装置的过程很繁琐,也算是一段特别的经历。
总之,我的科研经历比较杂,大二做锂电池,大三课题与等离激元相关,暑研是搭建实验装置。一方面可以说经历比较丰富,但是缺点是没有特别好的成果也没有paper。我不是那种各方面全优的,在科研方面存在短板,所以一开始对顶校没有多大把握,打算冲一下,结果……事实却很出乎意料……
3
艰难的申请季
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一个噩梦,从去年九月份开始心情就经常很不好,开始的时候非常焦虑,大四上有四门课,同时因为我暑假导师说如果申UCLA的话要考一下GRE 化学sub,至少80%,我报了十月份的,花了三四天时间集中精力复(预)习了一波化学,考了82%,毕竟不是化学专业,勉强过线,本来以为UCLA稳了,然而后来惨遭拒信,导师说UCLA砍了一半的国际生招生名额,那可能我不是很突出吧。同时我是主申美国的,申了16所学校,14个美国的,加上牛剑。其实我在牛剑上面花费的力气并不多,牛津申请ddl前5天我才开始写ps,后来GGU 的mentor帮我修改了一遍,ddl前一天才定稿。另外牛津我也是选了一个跟我本科科研没多大关系的一个方向,结果12月初就收到了面试通知,准备面试的时候同样我没有投入太多精力,面试前一天才做PPT(后来发现里面还夹杂着中文),虽然方向相差很大,但是面试过程非常顺利。
提交申请的同时我也开始大量套磁,结果大多数也是没用的。直到12月底,套到了MIT材料系的一个老师,他当时正好在同济大学,于是我去跟他见了一面,但是貌似对申请没有产生多大正面效果。1月份的时候Caltech有一个教授(大牛)在复旦开会,为了见他一面我自费参加了那个会议(虽然并不能听懂hhh),这两个学校都很难所以没有报太大希望就想着把能做的尽力去做到最好,结果确实都没收到offer。
1月底收到了Oxford的conditional offer,这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从1月底开始陆陆续续收到了美国学校的拒信,开始还抱着希望,但是后来在学院其他三位同学都收到伯克利offer的时候我却没消息,同样的还有UCLA, UIUC等学校,这时我的心情是崩溃的,感到很憋屈,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起初害怕中美关系影响申请,打算申请英国保个险。结果美国的申请并没受到多大影响,但我的却全挂掉了,实在令人困惑又难过。
同时因为牛津不给奖学金,我如果去就需要申请CSC,CSC要求3月底前考过英语成绩,接下来一段时间就开始疯狂的刷英语,报了两次托福一次雅思。不幸中的万幸,终于第二次托福口语考过了25,保住了牛津的offer。
中间也有一个插曲,2月中旬我突然收到了MIT ME我之前一直套磁的一个AP教授的回复,说愿意面试我一下,当时心如死灰的我一下子重新鼓起了干劲,立马买了回上海的火车票,在火车上做PPT,找mentor 和学长修改了n遍,为此还耽搁了第一次托福的准备时间,然而结局并不是那么欢喜的,等待了两周多还是收到了MIT ME的拒信。
4
平静的结尾
我的申请季总结起来,一共申了17个项目,15个拒信,一个offer,剩下的一个没消息。客观来说申到了牛津也挺好,但是主观来说还是很令人难受的,因为我觉得我的水平不至于低到美国的拿15封拒信。如果要找原因,可能是暑期科研的导师推荐信没能给予太大的帮助,可能自己水平还不够吧。我的申请季算是在我考过托福之后正式结束,虽然结局不是很如意,但是牛津的研究方向是我很喜欢的,而且导师对我也很好,也算是唯一的一点运气用到这里了吧。经历了种种焦虑、难过、暴躁、失落之后,最近终于心情恢复了平静。未来路还很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5
最后的最后
最后还是要赞美一下GGU啦,我加入GGU的比较晚,现在想来如果早一点加入会更好,那样会更早的接收到留学的指导,也能早一点认真为出国做准备,把精力都放在重要的事情上。GGU的讲座是我真正开始决心留学的开始,申请季也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我拖延症很厉害,很多要求的东西都是拖到ddl才去写,每一次极限操作的时候培训师姐姐和mentor还能帮我去修改好文书,真的是十分感谢了。其实除了文书,GGU全程的指导让我掌握了不少经验,许多建议也真的能够帮助到我,包括帮助选校,选导师,修改PPT,准备面试等等方面的指导都特别有用。而且申请季的事情巨复杂,繁琐到令人厌倦,这个时候有培训师姐姐在后面催着我把事情安排地井井有条简直不能更棒了。另外,精神上的支持不得不提,在申请季后期压力爆炸,几近崩溃的时候培训师姐姐一次又一次地安慰我,也给了我继续努力下去的力量。总之真的十分感谢GGU全程的帮助和陪伴,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