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99季氏第十六12》

《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99季氏第十六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其斯之谓与?】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癸巳月戊子日,三月三十,2016年5月6日星期五。

一,钱穆先生的译。

先生说:"齐景公有马四千匹,到他死之日,人民对他没有可称的。伯夷、叔齐饿居首阳山下,但人民直到今天还是称述他两人。(《诗经》上说:‘为人称述,并不在富呀,富亦只是有以不同于人而已。’)就是说的像这样吧?"

1,驷,是四匹马,千驷,是四千匹马。齐景公生前"惟狗马是好",养的这四千匹马,可不是指将国马散在民间,而是养在宫里的。

二,齐景公为啥窝囊?

到死了,没啥可称述的"政绩工程",百姓也没人思念他,考其一生,没有一善可称!生为虚生,死为徒死而已,有啥价值呢?窝囊。

我们回头对照,古今套路没啥大差别,敛财,大修宫室,现在是买房子,驷马千匹,就是各种摆谱,斗富攀比,游观无度。这不是价值,这是作恶。

价值怎么衡量呢?有一种简易方法:如果一个人或一家企业突然死了,有多少人会感到若有所失,感到遗憾,觉得可惜,乃至追念?

齐景公曾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当时,齐国政治由大夫陈氏专政,齐景公呢,喜欢的妃子很多,不立太子。孔子就教他说,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齐景公说,好极了,如果不是这样,就算有很多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可见,道理呢,一说都懂,可你用没用在自己身上呢?医学告诉人们:如果自身体质虚弱,补药反而害身;同理,如果不从自身修养入手,真理就在耳边,它也不是你的。

窝囊是自找的。窝不窝囊要自己有感受。用四千匹马,成天忽忽啦啦的游观,估计自我感觉异常良好,感受到的不是窝囊,而是威风吧?

曾国藩从师唐鉴,习静坐之法以滤浮躁,然后才做到拒游聚,然后才做到知荣辱。如果2500年前的齐景公,如我们一般幸运,读了曾国藩的故事,可有幡然悔悟之几?

三,伯夷、叔齐为什么这么威风,三千年了,中国人还在称述他两人?

《史记》列传第一人就是伯夷叔齐,排名不仅在管仲晏婴之上,也在老子和韩非子之上。伯夷叔齐为什么这么牛?

他们是东北人,为孤竹国王子,孤竹国于商朝时立国,地域包括太行山以东,今天的内蒙古、外蒙古、东北、朝鲜、唐山地区、秦皇岛区域。

他们兄弟仨,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父亲想立叔齐。等到父亲去世,叔齐要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是让你做国君啊。"于是逃走了。而叔齐也不肯即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得拥立老二为君。当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姫昌善于收养贤士,于是就去投奔他。等到他们到达时,西伯姬昌已经死了。姬昌就是周文王。其子周武王姬发,正往东进发,前往讨伐商纣王。他们就拦住武王的马头劝阻说:"你父亲刚死还没有安葬,就发动战争,这能说是孝吗?做臣子的要去讨伐自己的君主,这能是仁吗?"武王左右人要杀他们,姜太公说话了:"这可是两位义士啊。"于是让人把他们搀扶开。等到武王灭掉殷纣后,天下人都接受周的统治,而伯夷、叔齐却对做周朝的臣民感到耻辱,他们决心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釆摘蕨菜充饥。等到他们饿得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登上西山啊,釆薇充饥,用暴力取代暴力啊,谁人知道这是错的!神农舜禹的时代一去不返,我的出路啊又在哪里?啊,我就要死去了,我的命运啊真是可怜之极!"于是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上。

四,两相对照,说明什么?

1,伯夷、叔齐让国而饿,齐景公踞位而富。对比可谓悬殊,但是,人们所称述记念的,在夷、齐,不在齐景公。

2,可见,"诚不以富,亦只以异",意思是说,人们不会因为某个人富有而称述他,富有呢,也只是有异于人而已,不足称也。

3,何谓一个人的价值?

价值不是价钱,不是称量斤两。价值是作用力,是活的东西,最简单的衡量办法,前面学习过了。那么,如何实现价值呢?

张居正先生讲解道,人岂可徒恃其势位而不修德哉?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信,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之为人的价值还就在这里面,如果想凭借着势力权位而不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品德,靠不住啊,齐景公四千匹马,宫殿宠妃,大房子、老婆情人,够威风吧?死了就跟放了一个闷屁一样,响都没有一响,哪里有什么尊敬呢?哪里有什么价值呢?

政治也好,处事也好,都要以做人为先,以修身进德为本。学正学,立正心,行正道,价值在其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99季氏第十六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