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工具思维的陷阱

 

 
工具不仅仅指实体的“硬”工具(e.g. 做饭用的锅碗瓢盆筷勺刀叉铲),
也可以指“软”的工具:
  • 软件,e.g. Excel、PPT、Word、app等
  • 方法论,e.g. 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管理方法等等
工具能提高我们的效率,但也要警惕其中的陷阱。
 

1.重复造轮子

如果有现成的轮子,且新造一个轮子并不能带来认知或者技能上的提高,在功能上还不能超越已有的轮子,那么不要重复造轮子。
e.g. 学编程的人应该知道,如果有一个现成的函数、工具包、插件能满足需求,那就取而用之,大多时候不建议再费力编程捣腾个新工具,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并不能保证新做出来的工具就比已有的好。
破解方法:
  • 要有成本和效率意识,使用工具的目标是保证能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 使用通用性(迁移性)强的工具,一个工具可以在多个场景下使用才能让学习投入的成本收益最大化,而不是一些冷门的另类的工具(特殊情形除外,e.g. 黑客技能);
  • 君子善假于物,合理使用他人的劳动成果,在不违背专利和版权的前提下,借用别人共享出来的工具也未尝不可,不过需要检验工具是否可以准确地完成你面临的任务,e.g. 在github上找到网友共享的一段代码,需要拿数据测试一下结果是否准确
 

2.屠龙之术,学而无用

高大上的东西虽然外表看着blingbling,但实际应用场景并不多,正所谓“曲高和寡”。
基于“28原则”, 我们掌握的20%的工具就可以完成80%的任务,而习得屠龙之术则很可能事倍功半——花了80%的时间,可能只完成5%的工作。
现在很多高大上的概念都是过度包装或者基于常见工具的重新组合,其背后的原理和普通工具并无太大差异, 工具是“术”,运用工具的“内功心法”是“道”
破解方法:
  • 任务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e.g. 如果蚊香能灭掉蚊子,何必动用大炮呢;
  • 根据具体的场景、实际的任务来选择自己的工具,如果已有的工具解决不了,那就学新的工具
 

3.锤子思维,过度迁移

当工具的功能被过度迁移时,就会出现“锤子思维”——手里拿着锤子,整个世界都是钉子。
世界上并没有“万金油”,如果有,那也是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也就是“道”,工具本身是一个产品,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被制造出来,而不是用来解决所有问题的,因为时代在变、技术在变、问题也在变。
e.g. 10年前流行的PPT模板的风格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人们的审美了。
破解方法:
  • 了解工具使用的场景、前提和局限性,选择合适的工具会事半功倍;
  • 效率导向,如果新的工具更有效率,就不要抱着旧工具不放;
  • 保持开放思维,保持学习心态,可以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交流,以获得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
 

4.工具囤积,学而不用

之前学数据分析软件的时候,感觉流行的软件各个都很好、各自的优点都彼此无法替代,然后粗略都学了一遍,但是事后发现真正用到的软件只有2-3个。
流动的金钱才能创造收益,能被利用的才是资源,工具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发挥价值。
再次强调:我们掌握的20%的工具就可以完成80%的任务。
破解方法:
  • 精要主义,根据实际应用经验,选用并精通少数几个趁手的工具;
  • 任务导向,不要“为了学而学”,掌握工具是为了给我们带来有效的生产力;
  • 学会打造自己的工具,好比看很多本书,然后从这些书中萃取精华,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心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谈 | 工具思维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