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另外一种读法

可能到了这个年纪,再看这类青春题材的影片,看到的是孩子教育问题。哈哈,我先尴尬地笑笑。

安生,典型的“问题女孩”,缺爱导致叛逆,被迫无拘无束成长。(问题女孩的定义是简单甚至粗暴的,纯粹为了极端地区别两者,如引起不适,十万分抱歉);

七月,典型的乖乖女,满爱导致叛逆延期,被爱却束缚缠身。

如果七月没有遇见安生,七月会把内心疯长的叛逆藏起来,而安生是那根导火线,所以不是安生带坏了七月,是安生引燃了七月。如果家长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和“问题女孩”接触过密,一定要引起重视,必须敢于承认和探索自己孩子的内在问题。 一切变化的起因都必然是内因。

可是七月遇见了安生,安生在索取爱,七月在馈赠,所以七月养成了赢者的心态,她不能输,在两个人的关系里,七月要成为永远的赢家,因为赢看起来是理所当然。可是,家明这个最大的变数出现了。如果说男人之间的输赢是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那么女人之间的输赢是一场无声无息的暗战。安生赢了家明,七月必须拿回来,她以自己骄傲的方式牢牢掌握住爱情的主动权,无论是假装傻白甜追到北京,还是欲擒故纵给家明一个月时间,最后她让家明睡了自己然后逃婚,这个结果很七月。为什么要睡?因为身体的占领才是胜利的一个阶段性结局。七月那么骄傲,怎么能接受一个在她和安生之间动摇的家明,这么不清不楚的关系会让她痛苦,她和安生之间的一切一直以来都清清楚楚——七月是永远的拥有者。

爱情上的这个小胜利终于激发了七月进一步赢取更大胜利的决心,就是向过往自由自在的安生挑战,就是去走安生走过的路,不为了证明什么,只是你有的我一定也有。这大概是儿童时代留下的心理惯性,孩子最简单的内心逻辑就是小朋友有的我也要,七月把儿童期的习惯带入青春期并一直被轻易地强化,导致欲罢不能的心理陷阱。而且自由是少男少女永恒的意淫,在考试、家教重重束缚之下,越是得不到就越渴望。偏偏安生逃出去了,逃出了这个体制,怎么能不让人羡慕,这是纯粹的羡慕,因为不知道自由的代价。可是,七月逃出去的时候已经不适合她漂泊,七月以为自己选择了自由,其实她毫无求生存的经验,从象牙塔里走出来面对险恶的一切,她已经没有时间准备,只有不断地用自己的生命去碰撞去感受,25岁以前的碰撞可以让生命成长,25岁以后的碰撞只会让已经初具雏形的人生支离破碎,成长的痛可以承受,而生命重来一次的痛却是不能承受的代价。好了,家长们一定要密切注意自己孩子的青春期成长,适当地挫折教育,要早,吃苦在前不叫苦。孩子得到一切如果理所当然,一定不会珍惜,但是吃苦却不是每个阶段都可以,只有青春期吃些苦才会懂得人生的道理,所以安生懂得安定的好处,而七月错过了青春期的磨练,她把自由想成玫瑰色,其实求得自由的路上黑沉沉。

影片的最后,安生获得了稳稳的幸福,成为七月,这才真正表明安生毁掉了七月。尽管安生像是七月一个引而不发的影子,但如果没有安生这个样子刻画在七月的成长岁月里反复唤醒潜藏的激情甚至叛逆,也许七月可以成为一个无趣但是甘心安稳的人。安生的经历变成七月心中一个梦,但从始至终安生都是不得已而四处漂泊,在生存的底线挣扎,最后安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安生得到了一直以来牢牢掌握在七月手里的安稳。而七月从有到无,从拥有一切的小公主到最后无所依靠地死去。最后怀孕的七月投奔了安生,安生接纳了她,照顾了她,可是承载不起给她爱,其实安生能为七月做什么呢。七月产后大出血死了,如果这里没有安生而是七月的家人,如果安生没有接纳,七月不得不回到原生家庭寻求庇护,如果没有安生那些惨烈的青春自由故事刺激着七月,那么七月也许会以一种平稳的方式生产,也许不至于丧命。一切只是假如,但因为安生,七月只能如此。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对朋友过分依赖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去成为孩子的朋友,争取的不是友谊,很可能在关键时刻是孩子的生命。

故事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

但我还想说说,爱。

七月的生命里充满了被爱的温暖,她毫不吝啬地馈赠自己的爱。安生太缺乏了,一直在贪婪地索取。但她们注定是两个世界的人,经济地位的不一致会生出两种境界。勉强只能让彼此尴尬甚至难受。她们去上海旅行住小旅馆点餐那段特别传神,安生拼命把七月拉进自己的世界,无论是触目惊心的自残或者令人潸然泪下的可怜,安生很坦荡地暴露出来给七月看因为安生也有尊严,但她的尊严就是认可自己糟糕的人生,并且不允许任何人瞧不起,七月必须接受。七月不仅接受了而且触发同情,这一切超出了七月的价值接受范围,在她能力范围之内她想看到真善美,她连同她在乎的人都应该是真善美的状态,为了这样一种状态,七月应该是愿意源源不断燃烧自己去温暖安生。如果没有家明,她们可能一辈子不会决裂就这么相处下去,七月越折腾安生就越加倍地疼惜她。这种情感未必是七月向往安生的折腾,更可能是七月的不忍。  现实的很多爱情里最初和最后的成分可能就是不忍,起先不忍对方受苦受累,最后不忍对方失去自己后受伤害,从而一味地投入付出。但索取方是很容易抽离出这段感情的,譬如安生,离开后一样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去寻找新的索取;而付出方很难抽离出来,譬如七月,一直没有放开安生。这大概也印证了爱情的千古真理:找个爱自己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月与安生》另外一种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