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th《我从新疆来》:同一片天空下

100多个人的100个故事,从翻译到烧烤摊主,从企业家到自由职业者,从社会知名人士到北漂上漂,从幸福家庭到不幸家庭,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维吾尔族到汉族,从回族到蒙古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都来过新疆。

标签化的新疆人

提起新疆人,很多内地人可能心里都会有一句“哦,他是新疆人”,说实话之前我也有偏见尤其是对新疆的民族人,认为他们很凶,而且朋友们也说如果以后去新疆玩一定要小心,万一就有命去没命回了。虽然之后这种偏见渐渐变少,但是也不能说没有偏见了,看了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以前真的很幼稚,不管是什么民族,什么地区,人都有恶有善,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艰辛,都要靠努力来实现自我,为什么要给新疆人就扣上一个”蛮横吓人“的帽子呢?为什么提起河南人就要想起”偷井盖“呢?为什么要谈”疆“色变呢?难道上海就没有小偷?北京就没有辱骂打殴事件么?因为”7.15“事件就给所有新疆人扣上一个”新疆人危险“的帽子,未免太不公平。在内地的一些大学取消对疆招生,也太过偏激,他们也在努力,他们在新疆生活的也没有什么不同,有家人有朋友,学习努力,一到内地,当说明自己是新疆人之后就要被有色眼光看待?想起里面的一个故事,一个维族同胞被认为是外国人,受到了礼遇,然而当表明自己是新疆人之后,受到的眼光都不一样了,也有生意人为了能好好做生意而谎称自己是哈萨克斯坦人。很多来内地工作的新疆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自己的能力不被”标签化“,这一切真的都太不公平。正如书中的迪丽热巴.热合买提所说

暴恐事件是少数极端分子的行为,就事论事即可,为什么问题会被放大?为什么会被媒体进行片面、偏激的宣传? 如果新疆的劳动力,特别是年轻人都有工作干,有钱挣,大家生活充实,创造更多的业余文化工作条件,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实现南北疆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相信一些极端思想也不会有可乘之机

最后来一句,希望随时间发展,大家的地域偏见逐渐消失,我现在就很想来一场新疆的旅途,和田,伊犁,吐鲁番,很想来一次异域风情的体验。

关于读书

爸说:"那你不要上了,上学是为了学知识,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活,如果为了赚钱,还不如不上学。"

作者没有上过学的父亲这样说,想想让我们多少人羞愧。尤其是我们限制的大学生,黑白颠倒,上课玩手机,甚至翘课。总想着混个文凭毕业找个工作就行。但是想想上学真的不是让我们花着父母的钱在学校混日子,就算读大学是为了毕业找个好工作,这样混日子真的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么?有什么企业愿意要一个只有学历而没有真才实干的人?现在更多的觉得读大学一方面在于学习专业知识,也算是为以后谋生做准备;另一方面在于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思想,更多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发现更多的可能,读更多的书,走更多的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现更多,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读好书,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迟。现在准备考研,看着朱伟老师的教学视频,经常听他的心灵鸡汤,“物质屌丝一夜逆袭,精神屌丝就是一辈子”,在考研期间也要坚持看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作者在书的结尾说“越努力越幸运,越勇敢越激动”,坚持努力,坚持梦想。
我是陈柳娟,让我们一起做个快乐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11th《我从新疆来》:同一片天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