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脉脉养生”关注
疾病查询、健康指导、养生经典、有病不求人
适应证:血虚之证。
主症:面色无华,头目眩晕,唇爪不荣,心悸失眠,舌淡脉细,或妇女月经不调,量少色淡,闭经不行等。
常用药:熟地黄、当归、白芍、阿胶、龙眼肉等。
代表方: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
四物汤中归芎,白芍熟地加成,入营调和冲任,血家百疾通融。
方剂组成: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熟地黄15克。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用于营血虚滞证之头目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或闭经不行,脐腹疼痛,面色及唇爪无华,舌淡,脉细弦或细涩者。
简便方歌:补血四物汤,归芎地芍襄。
方义陈述:本方中,熟地黄为君药,甘温滋腻,养营补血;当归为臣药,辛而温和,补血行气;芍药、川芎为佐药,养血敛阴,祛瘀止痛。四味药中,有血中血药、血中气药,以补为主,补中有行;以和为用,和中有化。诸药合用,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共成补血调血之功。
本方为补血调血之基础方,原本为外治疗伤所设,后为妇人诸疾所用,而后成为各科治疗相关疾病的通用方,足见其影响力和奥妙处。
本方现代常用于对血液系统相关疾病、冠心病、妇女月经不调及胎前产后相关疾病的治疗。
临案心语:人之动力,气血而已;人之疾病,气血而为。论血之为病,几无血实之疾,而以虚证居多。治病必治血,上工之治也。四物汤是补血调血的基本方,没有不用此方而为医者,正所谓《汤头歌诀》中“血家百病此为通”之义。地黄有生熟之分,用熟者,取其补也;如血病在热,可改用生地黄。芍药有赤白之别,用白者,取其柔也;如血病在瘀,可改用赤芍。著名医家蒲辅周有论:“此方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凡瘀血者,俱改白芍为赤芍;血热者,改熟地黄为生地黄。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二倍。”(《蒲辅周医疗经验》)蒲老临床经验之浓缩,不可不参。
当归补血黄芪,血证游刃有余,补血生血退热,又主妇人血虚。
方剂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
功能主治:补气生血。用于血虚发热证之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者;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后久不愈合者。
方义陈述:本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补肺脾之气,固肌肤之表,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当归为臣药,养血和营,补血行气。二药一君一臣,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唱一和,使阴阳互用,气血互生、阴生阳长,气血俱生,最终达到卫外固表、补虚除热的目的。
本方为治疗血虚发热的代表方,鉴于“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的原则,重用黄芪,补正气而摄浮阳;佐以补血,固根本而入阴血。
本方现代常用于对过敏性紫癜、自身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糖尿病合并溃疡、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的治疗。
临案心语:本方名为“当归补血汤”,却以补气的黄芪为君药,岂不怪哉!其实不怪,血为气所依,气为血所托,本方之治,血虚是实,为病之本;而阳虚浮越在外为急,是病之标。“此时阳气已去里而越表,恐一时固里不及,不得不从卫外以挽留之。”(清·张秉成《成方便读》)医者重用黄芪,有内外兼顾、标本兼治之妙:既治其标,立时挽回浮越之阳气,使发热之症减;又治其本,使血有所依附,虚象有所回复。气回血生,气行血行,加之当归养血和营之功的有效发挥,两功相济,补血之用得也。补气生血,为中医治疗之大法,李杲用两味药做出如此完美之诠释,其体用之深不能不令人折服。
归脾汤中四君,芪归龙眼枣仁,木香远志姜枣,益气健脾养心。
方剂组成:白术18克,茯神18克,黄芪18克,龙眼肉18克,酸枣仁18克,人参9克,木香9克,炙甘草6克,当归3克,远志3克,生姜5片,大枣1枚。
功能主治: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气短乏力,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脾不统血证之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沥不断,便血,皮下紫癜,舌淡,脉细者。
方义陈述:本方中,黄芪、龙眼肉共为君药,补益脾气,滋养心血;人参、白术、当归、酸枣仁共为臣药,增补脾益胃之力,添安神定志之效;茯神、远志、木香、炙甘草共为佐使药,养心安神益智,补心益脾和药;生姜、大枣为引,调脾胃,滋化源。诸药心脾同治,补脾为主;气血双补,补气为重,使气催血生,气血两旺。
本方为补益心脾之常用方,自宋代问世以来,为后世诸多医家所倚重并发挥,其功能也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和创新,今人的研究也多有成果。
本方现代常用于对神经衰弱、心脏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牙龈出血、子宫发育不良、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更年期综合征、痹证、老年皮肤瘙痒等的治疗。
临案心语:归脾者,归之于脾,开明宗义,补脾是其主要功能,这是原方创制者宋代医家严用和的原意,是他在四君子汤基础上的发挥和发展;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应用中有所发现,因此为它增加了治疗脾不统血而致的吐血、下血的功能,使其作用向与心有密切联系的血证方向迈进了一步;明代医家薛己,则干脆在原方中加入当归、远志二药,明显增加了补心的元素;清代吴谦等在《医宗金鉴》中进一步总结、完善前人的经验,使它真正成为具有心脾同治功能的代表处方。
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本方立足于后天之治,体现补脾以养心、益气以生血的宗旨。这则处方的组成及功能演变过程,给人们的启示是:一个处方、一种治法的成功,是无数医家长期实验应用的结果。在实践中传承,在传承中创造,是中医学得以不断进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疾病查询方法教程:
把手机横过来看
注意:错字.繁体字.空格输入无效,点击下表无效!
疾病查询表 | |||
A |
癌 | ||
B | 鼻炎 |
补肾 |
补气 |
补血 |
便秘 |
白发 |
|
补钙 |
扁桃体炎 |
斑 |
|
鼻塞 |
白癜风 |
背诊 |
|
鼻出血 |
扁平疣 | 白内障 | |
闭经 | 便血 | ||
C |
肠炎 |
痴呆 | 抽筋 |
痤疮 |
|||
D |
带状疱疹 |
打呼噜 |
打嗝 |
盗汗 |
低血压 |
胆固醇 |
|
打坐 |
痘痘 |
盗汗 |
|
胆囊炎 | 胆结石 | 冻疮 | |
癫痫 |
|||
E |
耳鸣 | 耳聋 | |
儿科 |
|||
F | 发烧 | 腹泻 | 妇科 |
丰胸 | 风湿 | 富贵包 |
|
反酸 |
飞蚊症 | ||
G | 感冒 | 高血压 | 高血脂 |
高血糖 | 高尿酸 | 更年期 | |
骨质增生 | 骨质疏松 | 高烧 | |
肝病 | 肛裂 | ||
H | 灰指甲 | 狐臭 | 滑膜炎 |
喉咙 | |||
J |
健脾 |
脚气 |
结石 |
静脉曲张 |
健忘 |
颈椎病 |
|
肩膀痛 |
腱鞘炎 |
甲状腺 |
|
鸡眼 |
甲沟炎 |
解酒 |
|
戒烟 |
记忆力 |
脚裂 |
|
积食 | |||
K |
咳嗽 | 口腔溃疡 | 口臭 |
抗衰老 |
口苦口干 |
口角炎 | |
L |
老年痴呆 | 老年斑 | 落枕 |
拉筋 |
老慢支 |
螺旋杆菌 | |
M | 美容 | 面诊 |
|
N |
男科 | 尿频 | 尿急 |
牛皮癣 | 脑梗 | 尿酸 | |
O |
呕吐 |
尿道炎 | |
P | 皮肤 | 泡脚 | 偏方 |
偏瘫 | 膀胱 |
脾虚 |
|
皮疹 |
皮肤瘙痒 |
拍打 |
|
Q | 前列腺 | 清血管 | 肾虚 |
气虚 | |||
R | 乳腺增生 | 乳腺癌 | |
S | 失眠 | 湿气 | 手脚冰凉 |
湿疹 | 瘦腰 | 瘦腿 | |
上火 | 嗓子痛 | 手脱皮 | |
舌诊 | 手诊 | 三七 | |
食物 | 烧心 | 手裂 | |
T | 头晕 | 头痛 | 痛经 |
脱发 | 腿痛 | 腿抽筋 | |
头皮屑 | 痛风 | 糖尿病 | |
W | 外阴瘙痒 | 胃胀 | 胃溃疡 |
网球肘 |
X |
小儿疾病 |
血管 |
血栓 |
心脏病 | 膝盖痛 | 荨麻疹 | |
哮喘 | 血压低 | 血压高 | |
血脂 |
血糖 |
血虚 |
|
消化不良 |
下肢 |
息肉 | |
Y | 咽炎 | 牙痛 | 牙黄 |
牙松动 | 养肝 | 养胃 | |
痔疮 | 阳痿 | 眼干 |
|
眼花 | 养骨 | 眼涩 | |
腰椎间盘 | 腰痛 | 腰肌劳损 | |
牙龈出血 | 厌食 | 晕车 | |
阴虚 | 阴道炎 | ||
Z | 早泄 | 脂肪肝 | 中风 |
中成药 | 足跟痛 | 足跟裂 | |
肿瘤 | 皱纹 | 自汗 | |
指甲 | 抑郁 |
长高 |
以上无链接,点击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