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型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创意型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_第1张图片
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它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简单理解,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就是必须要有很深的文化基底做基础;第二是必须有很多好的主意,然后有好的创新思维,也就是说不能再用一个很传统的思考逻辑运作在它身上;最后是产业,也就是说以上基础理念跟各行各业的产业链是可以链接在一起的。

随着新一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举办,创意产业热潮再一次被掀动起来。以国内各省市自治区为主题、以国外多个国家为代表的特色展示,以创意园区为代表、以动漫、影视等多个行业为特色的博览会,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文化创意产业热潮汹涌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串严峻的冷思考。

创意人才匮乏成创意产业发展瓶颈?

随着创业产业日益发展,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但仍然面临着文化产业原创缺乏,模仿、抄袭大量出现的问题,本应原创力占主导的创意文化产业甚至有沦为“文化加工业”的危险。另一方面,好的创意又缺乏成熟的市场推广运作,难以实现其经济价值。这些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缺乏的问题,创新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有数据统计显示,当前我国文化创意类人才存在着巨大缺口。据统计,我国需要大约 30万文化创意类人才,但目前从业人员仅有3万余人。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和发展前景正在呼唤文化创意类人才的大量涌现。

创意人才到底是否需要培养?

创意人才是天生的吗?这个问题一度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争论。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为代表的一方观点认为:文化人不适合做文化产业,越有文化可能越没创意。诚然,后天培养如果灌输过多条框,有可能成为制约人们发挥创意的阻力。然而,由此推断出文化人不适合做文化创意产业,的确有失公允。

像美国、日本、韩国等文化产业繁荣的国家,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达并不是靠多少个艺术家、作家带动起来的,也不是某几个大老板的功劳,而是一整套围绕着文化产品的策划、生产、传播、消费而建构起来的工业化、商业化运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人才:创意、制作、经纪、营销、管理等。而每一种人才的培养都应各有其特殊的培养方式,如创意人员的培养一定要激发其求异思维,制作人员要强化其专门技能的训练,管理人员则要建立一套类似MBA的培养体系,因而不同的培养目标应选用不同的培养体系和标准。

但同时,无论是哪一种文化产业人才,又都应该懂得文化产业的特殊规律,如文化产品非文艺作品,文化产业的管理不同于文化事业管理,文化生产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外的“第三种生产”等。因此,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既需要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层次,又要非常明晰地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如何培养?

1.本科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马相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多学科、交叉性的门类,综合了文化、艺术、经济、管理、科技等等因素,综合性和专业性都很强,正因为这个专业门类的特殊性,才需要从本科开始培养,这样培养的专业人才的质量会高一些。”但也有人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学科,范畴非常广阔,如果在本科阶段开展,似乎有浪费教育资源之嫌。而目前教育部的高校教育分类中,还没有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学科分类。目前,全国有56所高校有相关的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

2.研究生教育

相对于本科教育的争议,“培养文化创意产业MBA”得到了各大高校比较一致的认可。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急缺的是高级的营销、管理、创意、技术人才,这方面的人才缺口非常大,设立“文化创意产业MBA”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高校还做过深入的调查,撰写了研究报告,分析其可行性。

2004年12月《哈佛商业评论》中就曾预言:“未来的MFA(master of fine arts),也就是艺术硕士要比MBA火得多。”现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也正在做有益的探索。

3.培训

比起学历教育,培训的方式显然具备更直接、更容易适应市场需求等特点。特别是依托高校的优势资源,类似的培训需求十分旺盛。不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不定期开设文化创意产业的研修班、培训班;而且像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专业性很强的院校,都有面向社会的动漫、游戏、影视艺术等专业特点的培训课程,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动漫培训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动漫双修班等,报名火爆空前。

此外,社会上专门的培训机构也是不错的选择。民办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在某些领域里已经构建了独特的教学模式,使得他们培养的人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职场,适应职场需求。而高校利用其教育资源,培训机构发挥市场优势,高校和培训机构联合办学也成了最近几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关阅读:实习生人才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意型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