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ConcurrentHashMap 是并发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常用的数据结果,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 putVal 方法。并发编程之 ConcurrentHashMap(JDK 1.8) putVal 源码分析。其中分析了 initTable 方法和 putVal 方法,但也留下了一句话:
这篇文章仅仅是 ConcurrentHashMap 的开头,关于 ConcurrentHashMap 里面的精华太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说道精华,他的扩容方法绝对是精华,要知道,ConcurrentHashMap 扩容是高度并发的。
今天来逐行分析源码。
先说结论
首先说结论。源码加注释我会放在后面。该方法的执行逻辑如下:
通过计算 CPU 核心数和 Map 数组的长度得到每个线程(CPU)要帮助处理多少个桶,并且这里每个线程处理都是平均的。默认每个线程处理 16 个桶。因此,如果长度是 16 的时候,扩容的时候只会有一个线程扩容。
初始化临时变量 nextTable。将其在原有基础上扩容两倍。
-
死循环开始转移。多线程并发转移就是在这个死循环中,根据一个 finishing 变量来判断,该变量为 true 表示扩容结束,否则继续扩容。
3.1 进入一个 while 循环,分配数组中一个桶的区间给线程,默认是 16. 从大到小进行分配。当拿到分配值后,进行 i-- 递减。这个 i 就是数组下标。(
其中有一个 bound 参数,这个参数指的是该线程此次可以处理的区间的最小下标,超过这个下标,就需要重新领取区间或者结束扩容,还有一个 advance 参数,该参数指的是是否继续递减转移下一个桶,如果为 true,表示可以继续向后推进,反之,说明还没有处理好当前桶,不能推进
)
3.2 出 while 循环,进 if 判断,判断扩容是否结束,如果扩容结束,清空临死变量,更新 table 变量,更新库容阈值。如果没完成,但已经无法领取区间(没了),该线程退出该方法,并将 sizeCtl 减一,表示扩容的线程少一个了。如果减完这个数以后,sizeCtl 回归了初始状态,表示没有线程再扩容了,该方法所有的线程扩容结束了。(这里主要是判断扩容任务是否结束,如果结束了就让线程退出该方法,并更新相关变量
)。然后检查所有的桶,防止遗漏。
3.3 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且 i 对应的槽位是空,尝试 CAS 插入占位符,让 putVal 方法的线程感知。
3.4 如果 i 对应的槽位不是空,且有了占位符,那么该线程跳过这个槽位,处理下一个槽位。
3.5 如果以上都是不是,说明这个槽位有一个实际的值。开始同步处理这个桶。
3.6 到这里,都还没有对桶内数据进行转移,只是计算了下标和处理区间,然后一些完成状态判断。同时,如果对应下标内没有数据或已经被占位了,就跳过了。 处理每个桶的行为都是同步的。防止 putVal 的时候向链表插入数据。
4.1 如果这个桶是链表,那么就将这个链表根据 length 取于拆成两份,取于结果是 0 的放在新表的低位,取于结果是 1 放在新表的高位。
4.2 如果这个桶是红黑数,那么也拆成 2 份,方式和链表的方式一样,然后,判断拆分过的树的节点数量,如果数量小于等于 6,改造成链表。反之,继续使用红黑树结构。
4.3 到这里,就完成了一个桶从旧表转移到新表的过程。
好,以上,就是 transfer 方法的总体逻辑。还是挺复杂的。再进行精简,分成 3 步骤:
- 计算每个线程可以处理的桶区间。默认 16.
- 初始化临时变量 nextTable,扩容 2 倍。
- 死循环,计算下标。完成总体判断。
- 1 如果桶内有数据,同步转移数据。通常会像链表拆成 2 份。
大体就是上的的 3 个步骤。
再来看看源码和注释。
再看源码分析
源码加注释:
/**
* Moves and/or copies the nodes in each bin to new table. See
* above for explanation.
*
* transferIndex 表示转移时的下标,初始为扩容前的 length。
*
* 我们假设长度是 32
*/
private final void transfer(Node[] tab, Node[] nextTab) {
int n = tab.length, stride;
// 将 length / 8 然后除以 CPU核心数。如果得到的结果小于 16,那么就使用 16。
// 这里的目的是让每个 CPU 处理的桶一样多,避免出现转移任务不均匀的现象,如果桶较少的话,默认一个 CPU(一个线程)处理 16 个桶
if ((stride = (NCPU > 1) ? (n >>> 3) / NCPU : n) < MIN_TRANSFER_STRIDE)
stride = MIN_TRANSFER_STRIDE; // subdivide range 细分范围 stridea:TODO
// 新的 table 尚未初始化
if (nextTab == null) { // initiating
try {
// 扩容 2 倍
Node[] nt = (Node[])new Node,?>[n << 1];
// 更新
nextTab = nt;
} catch (Throwable ex) { // try to cope with OOME
// 扩容失败, sizeCtl 使用 int 最大值。
sizeCtl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结束
}
// 更新成员变量
nextTable = nextTab;
// 更新转移下标,就是 老的 tab 的 length
transferIndex = n;
}
// 新 tab 的 length
int nextn = nextTab.length;
// 创建一个 fwd 节点,用于占位。当别的线程发现这个槽位中是 fwd 类型的节点,则跳过这个节点。
ForwardingNode fwd = new ForwardingNode(nextTab);
// 首次推进为 true,如果等于 true,说明需要再次推进一个下标(i--),反之,如果是 false,那么就不能推进下标,需要将当前的下标处理完毕才能继续推进
boolean advance = true;
// 完成状态,如果是 true,就结束此方法。
boolean finishing = false; // to ensure sweep before committing nextTab
// 死循环,i 表示下标,bound 表示当前线程可以处理的当前桶区间最小下标
for (int i = 0, bound = 0;;) {
Node f; int fh;
// 如果当前线程可以向后推进;这个循环就是控制 i 递减。同时,每个线程都会进入这里取得自己需要转移的桶的区间
while (advance) {
int nextIndex, nextBound;
// 对 i 减一,判断是否大于等于 bound (正常情况下,如果大于 bound 不成立,说明该线程上次领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那么,需要在下面继续领取任务)
// 如果对 i 减一大于等于 bound(还需要继续做任务),或者完成了,修改推进状态为 false,不能推进了。任务成功后修改推进状态为 true。
// 通常,第一次进入循环,i-- 这个判断会无法通过,从而走下面的 nextIndex 赋值操作(获取最新的转移下标)。其余情况都是:如果可以推进,将 i 减一,然后修改成不可推进。如果 i 对应的桶处理成功了,改成可以推进。
if (--i >= bound || finishing)
advance = false;// 这里设置 false,是为了防止在没有成功处理一个桶的情况下却进行了推进
// 这里的目的是:1. 当一个线程进入时,会选取最新的转移下标。2. 当一个线程处理完自己的区间时,如果还有剩余区间的没有别的线程处理。再次获取区间。
else if ((nextIndex = transferIndex) <= 0) {
// 如果小于等于0,说明没有区间了 ,i 改成 -1,推进状态变成 false,不再推进,表示,扩容结束了,当前线程可以退出了
// 这个 -1 会在下面的 if 块里判断,从而进入完成状态判断
i = -1;
advance = false;// 这里设置 false,是为了防止在没有成功处理一个桶的情况下却进行了推进
}// CAS 修改 transferIndex,即 length - 区间值,留下剩余的区间值供后面的线程使用
else if (U.compareAndSwapInt
(this, TRANSFERINDEX, nextIndex,
nextBound = (nextIndex > stride ?
nextIndex - stride : 0))) {
bound = nextBound;// 这个值就是当前线程可以处理的最小当前区间最小下标
i = nextIndex - 1; // 初次对i 赋值,这个就是当前线程可以处理的当前区间的最大下标
advance = false; // 这里设置 false,是为了防止在没有成功处理一个桶的情况下却进行了推进,这样对导致漏掉某个桶。下面的 if (tabAt(tab, i) == f) 判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 如果 i 小于0 (不在 tab 下标内,按照上面的判断,领取最后一段区间的线程扩容结束)
// 如果 i >= tab.length(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判断)
// 如果 i + tab.length >= nextTable.length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判断)
if (i < 0 || i >= n || i + n >= nextn) {
int sc;
if (finishing) { // 如果完成了扩容
nextTable = null;// 删除成员变量
table = nextTab;// 更新 table
sizeCtl = (n << 1) - (n >>> 1); // 更新阈值
return;// 结束方法。
}// 如果没完成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 sizeCtl, sc - 1)) {// 尝试将 sc -1. 表示这个线程结束帮助扩容了,将 sc 的低 16 位减一。
if ((sc - 2) != resizeStamp(n) << RESIZE_STAMP_SHIFT)// 如果 sc - 2 不等于标识符左移 16 位。如果他们相等了,说明没有线程在帮助他们扩容了。也就是说,扩容结束了。
return;// 不相等,说明没结束,当前线程结束方法。
finishing = advance = true;// 如果相等,扩容结束了,更新 finising 变量
i = n; // 再次循环检查一下整张表
}
}
else if ((f = tabAt(tab, i)) == null) // 获取老 tab i 下标位置的变量,如果是 null,就使用 fwd 占位。
advance = casTabAt(tab, i, null, fwd);// 如果成功写入 fwd 占位,再次推进一个下标
else if ((fh = f.hash) == MOVED)// 如果不是 null 且 hash 值是 MOVED。
advance = true; // already processed // 说明别的线程已经处理过了,再次推进一个下标
else {// 到这里,说明这个位置有实际值了,且不是占位符。对这个节点上锁。为什么上锁,防止 putVal 的时候向链表插入数据
synchronized (f) {
// 判断 i 下标处的桶节点是否和 f 相同
if (tabAt(tab, i) == f) {
Node ln, hn;// low, height 高位桶,低位桶
// 如果 f 的 hash 值大于 0 。TreeBin 的 hash 是 -2
if (fh >= 0) {
// 对老长度进行与运算(第一个操作数的的第n位于第二个操作数的第n位如果都是1,那么结果的第n为也为1,否则为0)
// 由于 Map 的长度都是 2 的次方(000001000 这类的数字),那么取于 length 只有 2 种结果,一种是 0,一种是1
// 如果是结果是0 ,Doug Lea 将其放在低位,反之放在高位,目的是将链表重新 hash,放到对应的位置上,让新的取于算法能够击中他。
int runBit = fh & n;
Node lastRun = f; // 尾节点,且和头节点的 hash 值取于不相等
// 遍历这个桶
for (Node p = f.next; p != null; p = p.next) {
// 取于桶中每个节点的 hash 值
int b = p.hash & n;
// 如果节点的 hash 值和首节点的 hash 值取于结果不同
if (b != runBit) {
runBit = b; // 更新 runBit,用于下面判断 lastRun 该赋值给 ln 还是 hn。
lastRun = p; // 这个 lastRun 保证后面的节点与自己的取于值相同,避免后面没有必要的循环
}
}
if (runBit == 0) {// 如果最后更新的 runBit 是 0 ,设置低位节点
ln = lastRun;
hn = null;
}
else {
hn = lastRun; // 如果最后更新的 runBit 是 1, 设置高位节点
ln = null;
}// 再次循环,生成两个链表,lastRun 作为停止条件,这样就是避免无谓的循环(lastRun 后面都是相同的取于结果)
for (Node p = f; p != lastRun; p = p.next) {
int ph = p.hash; K pk = p.key; V pv = p.val;
// 如果与运算结果是 0,那么就还在低位
if ((ph & n) == 0) // 如果是0 ,那么创建低位节点
ln = new Node(ph, pk, pv, ln);
else // 1 则创建高位
hn = new Node(ph, pk, pv, hn);
}
// 其实这里类似 hashMap
// 设置低位链表放在新链表的 i
setTabAt(nextTab, i, ln);
// 设置高位链表,在原有长度上加 n
setTabAt(nextTab, i + n, hn);
// 将旧的链表设置成占位符
setTabAt(tab, i, fwd);
// 继续向后推进
advance = true;
}// 如果是红黑树
else if (f instanceof TreeBin) {
TreeBin t = (TreeBin)f;
TreeNode lo = null, loTail = null;
TreeNode hi = null, hiTail = null;
int lc = 0, hc = 0;
// 遍历
for (Node e = t.first; e != null; e = e.next) {
int h = e.hash;
TreeNode p = new TreeNode
(h, e.key, e.val, null, null);
// 和链表相同的判断,与运算 == 0 的放在低位
if ((h & n) == 0) {
if ((p.prev = loTail) == null)
lo = p;
else
loTail.next = p;
loTail = p;
++lc;
} // 不是 0 的放在高位
else {
if ((p.prev = hiTail) == null)
hi = p;
else
hiTail.next = p;
hiTail = p;
++hc;
}
}
// 如果树的节点数小于等于 6,那么转成链表,反之,创建一个新的树
ln = (lc <= UNTREEIFY_THRESHOLD) ? untreeify(lo) :
(hc != 0) ? new TreeBin(lo) : t;
hn = (hc <= UNTREEIFY_THRESHOLD) ? untreeify(hi) :
(lc != 0) ? new TreeBin(hi) : t;
// 低位树
setTabAt(nextTab, i, ln);
// 高位数
setTabAt(nextTab, i + n, hn);
// 旧的设置成占位符
setTabAt(tab, i, fwd);
// 继续向后推进
advance = true;
}
}
}
}
}
}
代码加注释比较长,有兴趣可以逐行对照,有 2 个判断楼主看不懂为什么这么判断,知道的同学可以提醒一下。
然后,说说精华的部分。
- Cmap 支持并发扩容,实现方式是,将表拆分,让每个线程处理自己的区间。如下图:
假设总长度是 64 ,每个线程可以分到 16 个桶,各自处理,不会互相影响。
- 而每个线程在处理自己桶中的数据的时候,是下图这样的:
扩容前的状态。
当对 4 号桶或者 10 号桶进行转移的时候,会将链表拆成两份,规则是根据节点的 hash 值取于 length,如果结果是 0,放在低位,否则放在高位。
因此,10 号桶的数据,黑色节点会放在新表的 10 号位置,白色节点会放在新桶的 26 号位置。
下图是循环处理桶中数据的逻辑:
处理完之后,新桶的数据是这样的:
总结
transfer 方法可以说很牛逼,很精华,内部多线程扩容性能很高,
通过给每个线程分配桶区间,避免线程间的争用,通过为每个桶节点加锁,避免 putVal 方法导致数据不一致。同时,在扩容的时候,也会将链表拆成两份,这点和 HashMap 的 resize 方法类似。
而如果有新的线程想 put 数据时,也会帮助其扩容。鬼斧神工,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