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这句话对中国人的影响有多深,我很小就体会到了。到省城上学之前,我当过两年小学临时教员,民间说法叫“赤脚老师”。乡下的孩子很不喜欢上学,家长的态度也很简单,常有家长和我说:“把眼睛读光了就行”。他们认为眼睛读光了是上完小学三年级,大体能认识一些字就行了。那时,农村土地已经承包给家庭,大人们希望孩子帮自己干些农活,等年龄大一点再去学一门手艺,在老家,最常见的手艺是木匠、石匠等。

以前学手艺,并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一般找个师傅带,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没有任何理论学习,手把手直接在实践中教。拜师学徒一般都有点沾亲带故的,或者父子相传。拜师学艺有很多潜规则,我生长在农村,但一直在上学,对农村的风俗知道很少,只听说有个说法:“徒弟、徒弟,三年奴隶”,当学徒一般要学三年(至少当木匠是这样的),师傅带徒弟一起做活,可以多要工钱,但徒弟学徒的三年内却拿不到一分钱报酬。在没有活干的时候,师傅闲在家,徒弟还要给师傅家干农活,师傅总是端着架子,徒弟要小心伺候,不然师傅发火徒弟要挨揍。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农村依然是自给自足。儿女婚事是做父母的头等大事,儿女传红(订婚),男方家要给女方做衣服,都是买布来请裁缝做,等定了结婚的日子,双方父母要置备家具,一般是男方家做床、饭桌等,衣柜、箱子等家具由女方家陪嫁,不管男女方的家具都是请木匠做,老家话叫“打家私”,有的女方要求男方要盖婚房,盖房子也是自己请木匠和石匠。打家私往往要十天半个月以上,盖房子更耗费时间,因此,尽管乡下的木匠和石匠很多,大家都有生意做。

乡下人对手艺人很厚待,手艺人一早来,刚做完准备工作,东家就请“过早”,武汉人吃早餐叫“过早”,在我老家“过早”却不是正式的早餐,一般是煮碗面条,再加个鸡蛋,“过早”后,师傅开始干活,东家才开始忙起早饭来,老家农村早饭和午饭、晚饭一样的丰盛。吃午饭之前,还要“过昼”,“过昼”也是午饭前的预备餐,一般也是汆两个鸡蛋加糖,这样手艺人一天要吃五顿饭。那时,农村家庭一般只能在过端午节和春节才能吃上鱼和肉,但是招待手艺人每顿都有鱼和肉,额外还有一包烟。小时候,家里来了手艺人,我都很高兴,总能偷偷夹一筷子鱼或肉吃。

有门手艺总饿不到肚子,这是乡户人家最简单的想法。然而,在大集体时代,农村劳力不管有没有手艺都编进生产队,一起参加劳动,手艺人一般都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不能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就赚不到工分,分到家里的口粮可能就不够吃。在那个穷困的年代,手艺人能赚到零花钱,多少让其他人妒忌,有人家请做活,手艺人告假得看生产队长的脸色,为了多分到口粮,手艺人还要掏钱买工分。在大集体时代,即使有门手艺在身,差不多也是荒废了。

社会进化了,工业化生产大幅降级了成本,老家的农村再也没有人请木匠打家私,盖房子也是包工包料承包给别人,手艺人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一些老手艺和乡村的民俗大约要失传了,我把知道的记下来,留给孩子们做记忆。

作者:王瑜

2017年4月作于北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