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学者刘文典曾以“观世音菩萨”比喻为做人、作文之四标准,我深受启发,于是进一步阐发为教育之道:观、世、音、菩萨。这实际上更是成为一个深刻、明晰、通透的教育领军人物的内在修炼课程。
我把这个课程的概要和主旨,做一个简要的讲解。
先讲第一个:观。
观,是不断调整视野之后的“看见”。
一、观,大度看世界。
大度,可以是无限大,在宇宙之外看世界,地球也只是一粒尘土,何况我们这些人,微乎其微。
大度,也可以无限小,洞察细节,老子讲尽精微、致广大,在生活与工作中,如何驾驭自己?关键在细节上、在分寸上去驾驭。
二、观,思维的一种呈现。
观,是人的思维的反映。人的思维,有三个元素:一是“洞察”,即“一下子抓住事物本质”;二是“想像”,即“发散、延展一切可能性”;三是“变通”,即“发现或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条件之作用,以适应变化”;这三个元素就像三个两两相交的圆,三者交集处,即为:观点或者立场。
最终决定你的行为的,恰恰是你的观点与立场。
三、观,实质是心灵感应。
《小王子》中,狐狸和小王子道别时,说了一句话: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我们只有用心灵才看得透彻。
真正的“观”,是用心灵去感应,就像用手电一样,用一道光去扫过去,心到了,才可知晓究竟始末。
讲第二个:世。
我并非佛教徒,在传统文化中,我坚守的更多是儒家之道。中国教育的精神之父是孔孟、程朱、王阳明等。
然而,自宋元明以降,儒释道三家,尤其儒家与释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已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中国新文化表述体系,谁也离不开谁,宜相互关照、相互支撑,信心而任物矣。
世,是以出世的生命状态,扎实地入世做事。
一、将世俗与神圣清晰出来。
不必讨厌世俗,在世俗、红尘中修出来的心灵,更加纯粹,更加晶莹。
我们渴望的平静、大自在、从容、深远辽阔等,均是在事上磨出来的,无有它途。
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可在世俗中去琢磨锻炼,但心必须升起来,越来越高,离世俗远一些,离神圣近一些、再近一些。
事实上,身与心清晰地分离出来了的人,都是非凡之人。
二、化大为小。
再大的抱负、理想、担当,都应化作手头上的每一件事情,充满敬意地、老老实实地做好它,做到100分,我们的心就走向了神圣。
三、培养做事的意识与能力。
世,即人情世故、世道人心,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当去:
1、关注人性,了解人情之特征,掌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突破性之规律。
2、关注经验,关注现实可行性;关注过程,对过程进行有效的分析与控制;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自己面对挫折、困难、失败的技术。
3、掌握人生中的大规律,并强化性格中那些有竞争力的因素。
归纳而言,“世”,在这里,实质上是指一个人的人文素质,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接着讲第三个:音。
音,是一种内在的秩序,本然的规律,一种节奏,一种韵律。
任何生命的美好与壮观,皆因其内在存在一种秩序。理解了这种秩序,可以说“你懂了”,而只是听其声而不闻音,均未真懂,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是一种成见罢了。
一、心领神会。
所谓的话语,都只是“声”,不是“音”。
“音”是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听一个人讲一句话,最重要的不是听其讲的什么内容,而是听其神之所在。善于倾听的人,听到的是其神,你与之神会,心领神会,才是真正的有心之人。比如学生听课,最重要的是与老师心神领会,做到了这一点,他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否则理解不到知识背后的东西。
二、感知秩序的存在。
万物皆美,而美,是因为内在存在一种秩序、一种韵律。当我们无法看见这样的秩序与韵律时,我们对美是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的。
而秩序与韵律,即“音”,是藏起来了的规律,人心有意志,自觉与这种隐藏的规律对接起来,不带任何成见,人的审美与神性便会渐渐长出来,开始是一朵花,时候长了,你便会拥有一个花园、整个春天。
三、嘴巴的品质是耳朵培养出来的。
倾听是人的第一素质。会说能说的人很多,会听的人却少之又少。而事实上,善于倾听的人,他说话的质量一定很高,不用说太多,便能说到人心里去。嘴巴的品质与档次是耳朵培养出来的。
当然,大多数时候,需要“闭着嘴说话”,比如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受万众尊敬,因为她从不说话,只是听,她很美,且从不抱成见。听,这一个字,概括了全世界。
接着讲第四个:菩萨。
菩萨,无分别,无执著,而去给予别人、去欣赏别人,是为了庄严自己。
教育人,客观存在一种内在的美感:菩萨心肠,“我们总是希望别人比自己好”,这是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
一、慈悲之心。
菩萨,和其他圣人一样,都拥有一颗慈悲之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爱即慈悲,是万善之源,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唯一的。
慈,就是把自己好的东西给别人,所谓“给予”,不乞求别人,只是不断给予,不求回报。
悲,把对方身上不好的东西,拿过来化掉,化掉的东西越多,自己的底蕴就越厚重,更加庄严。
二、好的心肠,是用好的东西喂养出来的。
我一贯主张入肚肠的东西要严格,比如茶、酒、青菜水果等,须认真选择。因为不好的东西进入了肚肠,心会烦乱,搞不好心肠还会变坏。
从精神上来讲,主要是要攻读经典,让经典占据并主导我们的心肠,储备好,关键时它会起作用——打通我们的心路,让我们走出“忙、盲、茫”之人生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