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三万老沈
转载授权(文末留言,或添加微信/手机号:17717324202)
近日,浙江、江西及甘肃(陇南市)三地,相继推行2.5天假期制。
一时间,舆论哗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经历了每周单休、一周单休一周双休、每周双休的休假制度演变。如今,三地陆续推行的2.5天假期制,一经落地,就引发了外界无数猜想——
每周放假2.5天的“中国式休闲生活”即将来临?
2.5天休假制来袭
目前来看,三地陆续推出的2.5天假期制,在细节方面还各有不同。
第一,为什么多放半天假?江西省和陇南市明确要求鼓励、引导职工外出度假和旅游,浙江省则未提及。
第二,多出的半天假,是实打实的放,还是“调休”?江西省明确弹性作息减少的工作时间,要通过延长其他工作日时长调剂补回。陇南市则无此要求,表示在完成工作任务、安排好值班人员的情况下就可以鼓励休假。
不难看出,虽然细节方面各有不同,但三地陆续出台的2.5天弹性休假制度,本质目的都相似:促进消费。
2月22日,IMF原全球副总裁朱民表示,预计疫情会影响1-2月消费减少1.3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度假休闲旅游消费下降9026亿元,餐饮业消费下降4211亿元。其表示,我们需要一个强劲反弹,所以需要十倍努力。
为什么我们不仅需要消费反弹,更需要消费的一个强劲反弹?
原因有两个。
首先,在近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消费一项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2019年,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7.8%,连续六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引擎”。
其次,看一下其他两项。投资存在传统基建向新基建过度的重要任务,更多要担起未来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责任;而出口,则在疫情中影响较大。
外贸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疫情对公司的影响是“内外夹击”,好不容易国内的疫情控制住了,国外的疫情又严重起来了,现在最害怕的就是接到国外客户取消订单的电话和邮件。而目前,此种情况已经出现。
3月24日,券商中国消息,在全球疫情冲击之下,欧美客户无暇下单,原有订单也全部暂停或取消,导致中国工厂复工后根本无订单可生产,东莞等地的外贸企业陆续出现关厂、劝退、放假的情形。同时,随着两三个月国外疫情趋缓,若外贸订单再次回来,届时国内外贸企业可能无法消化,因为外贸企业需要3个月内零收入情况下留住生产工人。
综上所述,在国内经济因为疫情而雪上加霜之时,消费成为了拉动经济的不二选择。
于是,问题就在于:2.5天假期制能有效拉动消费吗?
纸上谈兵?
3月25日,经济日报发表文章,评论“2.5天弹性作息”值得商榷。
为何有此一说?
其实,在文件落实的一些细节中,就可见端倪。
比如,江西省就指出,预计惠及此政策的群体中,起到带头作用的机关事业单位等有望率先受益;浙江省则表示,支持“有条件”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是的,2.5天休假制度的落实最大困难,不在于劳动者想不想休假,而在于企业有没有能力让劳动者休假。
目前,国内疫情正处于后半阶段,“企业复工战役”已经打响,成为了近阶段全民共同奋斗的最大任务之一。所谓复工,就是要把耽搁的时间“补回来”,诚然2.5天休假制度可以让旅游业、餐饮业、电影业等行业实现复工抢跑,但对于制造业等行业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这类行业内的企业,放假期间无产出,但企业还需按时发薪、缴纳五险一金,能熬过“疫情长假”实属不易,本来复工就是为了抢工抢时间,如今员工再次多放假无异于将复工效率打了个折。
其次,消费的前提有两个:有时间,有钱。相比前一个,后一个显然更重要。尤其在此次疫情过后,几乎全民陡然发现“现金为王”的刚需重要性,近年来盛行的“超前消费”、奢侈品消费等行为,在危机中可谓不堪一击。
3月25日,新华社调查显示,多数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消费观,一位北京白领表示,比起以前买包买衣服等奢侈品消费行为,疫情过后不再会如此消费,更倾向于将消费用于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养老、自己的培训投资等,因为这些消费能在长远的未来带来回报。
换言之,只放假,没有钱,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有多大,需要打一个问号。
期待破局
综上所述,2.5天休假制度的两难境地,可谓十分尴尬。
一方面,经济确实需要及时的政策来拉动消费;另一方面,如果消费是一场仗,那么最需要的就是“现金子弹”,当下有多少消费者“存量子弹”充裕,又有多少企业可以在多放假的情况下负担员工未来的“增量子弹”,都是严峻的现实问题。
朋友们,您支持2.5天休假制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