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坼玉雕

八坼玉雕_第1张图片
我的收藏之一
八坼玉雕_第2张图片
我的收藏之二

        今天在《姑苏晚报》上看到有这样一篇名为“八坼玉雕人”的文章,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

      八十年代中期,我们的八坼小镇上,有一天在镇上最繁华的“公社”门口,并排贴出了两张墨汁淋漓的广告,一张是招工启事,说镇上要开办一家玉雕厂,招收适龄青年工人。另一张,说的是玉雕厂要收购居民家中各种老玉器。这两张广告就像两块石头,同时投入了宁静的河里,一时之间,镇上很是热闹了一阵。

       那时候,镇上的社办企业很多,周边的农村青年都不愿意种田,对做工人很是热衷。就这样,玉雕厂很快完成了招工任务,招了一批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组织他们到苏州玉雕厂进行学习培训,半年之后,这些青年回到厂里,成为技术骨干。

        玉雕厂开在镇上最繁华的“新马路”上,一排厂房的窗子都沿街,我们上学放学,常好奇地隔窗观看,只见工人都勾着头,双手擒着一块石头一样的东西,对着一只轰隆隆乱转的车床,不断变换着角度在打磨着。车床上悬挂着一盏台灯,更让我们觉得好奇的是,车床上如挂盐水一样,挂着一根橡皮管,那橡皮管子正在不断地滴着水,一滴滴正好滴在工人们手中的玉石上,那玉石上用黑色的线条勾勒出花鸟鱼虫,工人们就顺着那线条慢慢打磨着手上的东西。

      我总是一站就站好久,要看到那线条一条条顺着飞速旋转的钎子慢慢打磨成型,看到上学时间差不多了,才依依不舍离去。我从小就喜欢看人做手工活儿。无论是编竹篮、弹棉花、磨剪子、做衣裳,我都爱看,那时候的手艺人多,要看他们做活,一天都看不完。

        我虽然爱看,却并不羡慕。我知道这是个苦活儿。因为长期浸泡在水里,夏天里,那些工人们的手溃烂蜕皮,到了冬天又红肿如萝卜。不过这份工作的收入也是很丰厚 ,他们都是计件工资,视工作的难度和巧拙,做一件拿多少钱。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镇上的人从来不把玉佩当啥好玩意儿。因为实在太易得了。男人们的钥匙圈上都挂着仿古的盘龙玉佩,还统统都是透雕。这玉佩常年和钥匙碰擦,所以完整的不多,大多都有残缺。不过谁也不当回事,实在缺得厉害了,再换一块就是。我甚至看到有的人家连灯绳上也坠着个玉佩。女人们从来不戴这个,黄金项链才值钱,谁带个石头在脖子里,那还不得被人笑死!其实现在想来,那些倒都是上好的籽料。

        玉雕厂轰轰烈烈红火了十来年,到九十年代后期关门打烊,那一排的大车间被隔成一间一间破窗开门,成了一排沿街的门面房。这些房子先租后卖,至今还是镇上的商业中心。厂子关了,手艺还在,那些工人有的转行,有的坚持至今,吃了一辈子的玉雕饭。

         记得我家邻居小红就是个玉雕匠人,厂子倒闭以后,她在家里的车库里放了一台机器,每天拿活儿在家里做,赚点手工费,靠着手艺养活了一家人,还替她那个不争气的男人还了一屁股的债。我没事常去看小红做工,陪她闲聊,小红就用边角料给我做了两个小玩意儿,一只小兔,一只小猪,雪白玲珑,十分可爱,我一直保存至今。我曾经把这两个宝贝做过一阵子手机链,大家都说,这个手机链可比手机值钱,还是收好不要用了,丢了手机不可惜,丢了链子太可惜。我心想,好货不拿出来显摆,那多没劲?但又想想人家说的也有道理。现在的水果手机没处挂手机链,倒是不用纠结了。

      前几年,玉器突然火了,连我们八坼镇上的女人也知道这是好东西了,于是戴金项链的女人少了,戴玉佩的女人多了。大家都去玉雕艺人家中买,籽料的玉佩加上一根珠链,只卖六七百,最好的也不过一千出头。价格是真便宜,不过做工是真蹩脚。因为这些工人普遍文化水平都不高,不可能有高雅的审美。看过了十全街上的东西,再看看这些,连匠气都谈不上,简直就是粗制滥造。我看了几回,总是下不了手。

      现在想来,千儿八百的,就算是买个玉料也是值得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坼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