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究竟在探讨什么?———由瑜伽历史感悟 | 18年3月22日

瑜伽究竟在探讨什么?———由瑜伽历史感悟 | 18年3月22日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初,在the clinic开始了国际瑜伽联盟下的300小时TTC教师培训课程。几乎每个月的周末,和平日的两个晚上都要上课,全程持续6个月,一段颇为辛苦的旅程。目前,这样的课程进度才走了才2个星期而已,已经觉得,无论是来自体力、还是信息量的冲击,都已经受了巨大的颠覆与考验。对于瑜伽的认识与理解,也受到了巨大的信息量冲击,需要重新好好梳理。

课程从Carlos Pomeda 老师的哲学课开始。老师从公元前的吠陀时期开始讲瑜伽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吠陀、奥义书、《薄伽梵歌》、佛陀诞生、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密宗、哈他瑜伽、湿婆经……五天之内,随着Carlos老师将瑜伽的几千年游走了一遍。听完之后,才发觉原来自己原先将瑜伽与瑜伽经直接挂钩的认识,是多么的局限。瑜伽本身,也在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从一开始只有男性参与的出家禁欲修行,到后来的男男女女都能参与的在家、在生活中的修行;从一开始仅有的冥想练习,到后来发展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体式练习。

我的理解和感受是,瑜伽这几千年的发展,其实都在探讨这么几个问题:

1、“我”到底是谁?

“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我”,是指我的身体吗?如果我的身体生病或变老,“我”还是我吗?

“我”,与我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关联?为什么“我”会觉得高兴、生气和悲伤?这些强烈的感觉,也是我的一部分吗?

“我”,是指我的亲人、朋友、同事们眼中,朋友圈中的那个存在的形象吗?如果我不再从事现在的职业,离开现在的人际圈、朋友圈,离开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他人眼中我的形象改变后,“我”真的改变了吗?

2、“真正的我”到底是怎样?

“我”,渴望被爱。但“我”希望被爱的部分,不是我长得有多美,有多酷的工作和才华,有多少财富和地位,性格有多好,等等。渴望被爱的,是外在的这些附加的形容词都撇去之后,那个没有貌、没有钱、没有才华和地位、没有性格的我,我们渴望被爱的,是那个不加任何修饰的,真正的“我”。但是,我们自己是否知道,在除去一切外在的修饰之后,“真正的我”到底是怎样?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觉得现在的生活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没有一种真正的“活着的感觉”?

3、怎样才能看到“真我”的样子?

为了解答以上的两个问题,瑜伽就此产生了。瑜伽的各种呼吸练习、冥想打坐、体式练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看到“我”真正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瑜伽究竟在探讨什么?———由瑜伽历史感悟 | 18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