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男孩的故事,平平和同学打架,妈妈对平平说:“以后看见A绕道走,再听说你理他,听见一次打一次。”
平平妈妈在上班的时候,接到了老师的电话,平平在学校惹了点事。详细一询问才知道,课间,平平在走廊上,看到了校外兴趣班的同学A,跑上去打了一下。A追着平平来到教室门口,把平平按住打。两个人扭作一团的时候,平平的同学牛牛正好走出教室,看见后连忙上前劝架,被A一拳打在鼻子上,鼻子出血了。老师这时也赶了过来,拉开了孩子们,并带着牛牛去了医务室。
平平妈妈赶到学校,平平班正在上体育课。看到牛牛鼻血已经止住,平平妈妈放了心,让平平又给牛牛道歉,又和牛牛妈妈发微信道了歉。老师说:“平平自己说,已经在心里恨了A很久了,A在兴趣班打过自己,所以平平今天才跑过去打了他一下。”
平平妈妈知道A打过平平的事情,当时已经开导过平平了,现在又是因为这件事起了冲突,平平妈妈准备晚上再说,就赶回去上班。
晚上回到家,平平妈妈拉着平平问:“平平,在兴趣班的时候,A打你胸口,你不是已经报告过老师了吗?怎么还斤斤计较?”
平平不服气地说:“我今天只拍了他一下,他就追着使劲打我,但是他在兴趣班上打得我很疼,老师说算了算了,我不服气。”
“兴趣班是兴趣班,学校是学校,已经过去的事,你在学校拍别人,不管轻重都是不对的。”妈妈想,这平平挺小气,“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你总放在心里,今天拍一下,明天撞一下,有什么意思呢?别人只会认为是你挑衅,而且今天牛牛因为劝架,被打出鼻血,起因还不是怪你?”
“又不是我打的啊!是A打的!”
“你不拍他,A会追过来吗?不打起来,牛牛会劝架吗?”
……
正在此时,平平妈妈的电话响了。原来A回家后,也和家长说了今天的事情。A妈认为平平老师拉偏架,给老师打了电话;又认为这件事还是怪平平挑事,又给平平妈妈发来微信……
平平妈妈的电话响个不停,一个晚上真热闹啊!本来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在批评他“先打人不对,挑事在先”,可是看了A妈的微信,平平妈妈心想,“你儿子发疯一样地打同学,出手这么重,把鼻子打开花,现在因为平平先打了你家孩子一下,就想避重就轻啊!”
越想越气,再教训平平的时候,平平妈妈就不像刚才着重“不要斤斤计较”了,“以后看见A绕道走,再听说你理他,听见一次打一次。”
孩子们之间在学校发生矛盾,父母应该学会放手,教育孩子自己解决,即使要插手进去,也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妈妈在进步”认为平平妈妈和A妈做法都欠妥,在这里要提醒父母,孩子们之间在学校发生矛盾,一般来说,应该在老师的帮助下,由孩子自己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学会放手,即使要插手进去,也要多进行积极的引导。孩子总是被父母耳提面命在学校要“这样”“那样”,会慢慢丧失独立性,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失去信心。
当孩子在学校受委屈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站在孩子的一边。当然,孩子是需要安慰的,但还是要学会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父母要替孩子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硬要找出“谁背锅”,非要撕个“一二三四”,更不要火上浇油。
孩子犯了错,父母事后要引导孩子,自己错在哪里,多想想自己的问题,吸取教训,不要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上。这时,男孩会发现自己的过错,从而加以改正,要避免让男孩陷入以牙还牙的误区,培养孩子宽容大度的品质。
在学校的生活中,同学之间,很多时候容易出现误会,如果不及时化解,矛盾会越积越深,必然会影响到他们日后的交往。很多误会通过沟通,孩子自己会发现问题出在哪里,很多矛盾多说一些中听的话就能解决问题。父母要多和孩子讲,“多和同学谈谈,化解误会”,而不是拒绝沟通,意气用事。
如果孩子在学校被同学误会,心里感到委屈,该怎么办呢?
“妈妈在进步”还想提醒父母,如果孩子在学校被同学误会,心里感到委屈,该怎么办呢?
在小学阶段,由于缺乏自我校正的过程,孩子因而变得浑身是刺,人身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很容易产生挫折感,有时甚至很小的事情,也容易使他们如同大难降临般感到无法承受,从而产生严重的情绪反应。
父母要记住,当孩子讲受委屈的事情时,仔细倾听,适当回应,这样的态度才是上策。
父母可以让孩子叙述得详细点,中间尽量不要打断孩子的话,“是吗?”“你的意思是”“你接着说”“我理解你”……让孩子感到被重视,被尊重,有了倾诉的欲望。父母要尽量去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并真诚地表达出来,让男孩接受到理解的力量。
平平的故事还再继续。如果您想一起探讨儿童教育的问题,请关注“妈妈在进步”。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质是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只有妈妈做得好,孩子才会成长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