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1--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宁波博物馆


【写给儿子的信】

2016年1月9日,开启年度微旅行。我的路径是:徐家汇--市西中学--陆家嘴金融广场。

第1段路是步行去的,走路是舒服的,雾霾是异常不舒服的,40分钟的舒服换来一天的不舒服,无奈。康平路的神秘政治感、市西中学的历史温润感、陆家嘴金融广场平地起高楼、财大气粗的土豪感,留待合适时机再来讲,今天重点讲讲黔香阁带来的文化滋润感。

第一次到黔香阁吃饭,记得是2004年的事情了,位于八佰伴附近,挺朴素挺贵州的。而这周六,惊讶地发现这家店已开出好多分店,店面一扫10几年的朴素,充满了中式时尚感,很温润、浸入心脾的感觉。显然,处于陆家嘴金融广场的这家分店,装修上已鲜见苗家风格,红漆铜锁大门、卷帘长椅、石狮、纹理深厚的木质地板和青砖有机融合,竟唤起我内心泛滥的乡土情。

我的故乡是个美丽的海边小村,一条青石板路通向河埠头;房子前一进后一进的(我们那里的量词是“进”),有一个共同的宗族祠堂;还有一座清秀的小山,山上有个庙。小村里的人都乡里乡亲的,家家户户有个什么事儿,村里人都知道,人说中国人喜欢讲关系,我想这和中国人的建筑多少有点关系,你看北京的四合院,曲阜孔府大院,我们老家那有着合抱树木支撑的宗祠,一有大事儿,宗族都聚在祠堂里议事儿,人人知根知底,关系纵横交错、盘根结点,人要脸树要皮,人人心里都有柔软的助人的一面,这不就关系了吗?

再反观我们现在住在高楼里,彼此陌生,依法行事,执法严格就相对容易一些。我倒不是说中国人就可以法制不严,而是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前因后果。

还记得宁波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良渚博物馆吗?那都是江南的,那里呈现的场景就是我们小时候熟悉的场景,那几个博物馆令我浑身舒畅,就是肌肤和环境亲密贴合的感觉,我觉得我是宋朝的江南人。

为什么说呢,因为中国人和中国人也是非常不同的,一方水土一方人。我有幸与一个在内蒙古长大的企业家合作,那时我真被吓住了,他身上流淌的是成吉思汗的血液,他们大块吃肉,大口喝奶,马上挥鞭,驰聘疆场,带着强烈的征服欲,表现在企业运作上,当然是无往不胜的力量感!

再比如,我们的东北大哥,还有京城皇族人,个个口吐莲花、豪爽健谈,可一到合同执行环节,却总有执行不力的感觉。而广州和福建人,则又完全不同了,我接触得极少,我猜想,他们每个毛孔该是充满商业精神的吧!我倒是觉得贵州人充满了可爱的傻气,这么好的旅游资源,却不想实质性地脱掉老少边穷的帽子(国家会给老少边穷的地方补贴费用的,所以很多地方实质上富裕,但在财政申报时,仍旧装穷示弱),就象这黔香阁,发展了多少年才发展到今天这几家分店。

而我,是宋朝人的后代,宋朝是当年全世界最繁华的国度,始建都于河南开封(你去过的,就是古风不存的那个,妈妈当时曾提议你考虑下古都保护这个议题的),后迁都于今日杭州,在我心中,宋朝是清雅,润泽的。如那龙井茶,淡而无味,品而有味。今天回忆起来,想着这就是乡土的感觉,在哪里出身,在哪里浸润,就是哪里的根,一种挥之不去,潜藏内心深处的情感,一经触发,其意绵绵。

我想,这便是文化。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引起你的共鸣,触发你内心的那根弦。你小时候居于高楼之间,完全不同于妈妈小时候了,我现在还摸不透你内心的文化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但我有一种直觉,再怎么着,你是中国人的后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美国不缺美国人,他们喜欢diversity,你不必全然迎合美国人的文化,保持适度中国特色或许是更合适的选择。

我们再来看建筑史上的两位,一位是贝聿铭,另一位是王澍,他们分别获得过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这两位你都知道的,他们身上的共同点,都有很深的中国文化烙印。虽然贝聿铭成名海外,但他小时候在苏州园林似的环境里长大,他曾被美国要人称为东方文化使者(大意如此,我有点忘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你走向世界的时候,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下次回来,我们再带你多走走,再做几套中国特色的服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0111--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