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低估那个中年油腻的男人

我所知道的一些私企,可能员工就是高中生、普通大专生,但只要肯做事,几年以后,他们个个能够独当一面。而在待遇稍好的国企,大量招聘985、211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海归,很多人在行政职务或专业职务两条线上按部就班的升级,最终脱颖而出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难尽其才。

原因很简单,私企为了降低成本,不在乎员工是否名校(大学本来就不是教授职业技能),员工多是一人多岗,虽然辛苦,但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他们在忙碌中将个人才能不断放大;而国企岗位相对固定,等级深严,自我的能力发挥受到很大的局限,因而个人才能其实在不断被损耗。

1、缺乏权力空间,会导致个人的进步十分有限。

别低估那个中年油腻的男人_第1张图片

国企选人角度是为了企业长远发展,只挑选名校生,而真正的人才,在缺乏灵活机制的国企里,会很快发现其制度缺陷带来的瓶颈效应。于是聪明的年轻人最好的选择是:在国企历练,然后迅速到下一家企业寻找更高的位置。

为了稳定住跃跃欲“跳(槽)”的高学历人才,企业人力资源就不断向职场新生代倾斜,好消息是这的确留住了一些人才,坏消息是经过时间的筛选,真正的顶尖者还是会离开。更可悲的是,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为抓住新人付出的成本,必然减少分配给老员工的资源,他们对未来预期倾向悲观。

老员工大部分有老有小,供房供娃,当资源与机会不断减少时,他们必然更加焦虑。他们现在的艰难处境,反过来也给了新晋人员一个不好的启示:“看见没有?以后的你就是现在的我”。一边是高学历新人们干着技校生、大专生可以胜任的工作而无法人尽其才,一边是老员工们为保住饭碗兢兢业业,却发现已到达了职业的天花板。

新人屈才,老人寒心,这样的企业文化造成了一种对立割裂感,造成一种内部离心力,加速了人才资源的折旧,可谓企业与员工陷入双输。


2、中年人是否处于速降阶段?

最近15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以BAT(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创业神话让人艳羡,与其相适应的是大批年轻富豪在崛起,于是大量企业有了一种错觉,那就是抓住了年轻人这个群体(无论他们是员工还是客户),就是抓住了企业的未来。

在中国,三四十岁的叫中年人,五六十岁的被称作老年人,有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职场人如果在35岁之前还没有获得一个优势的职场地位,那仿佛意味着这一生就见了顶。如果60岁退休,那剩下的25年就只能混日子了。

我们看到中年人不像年轻人一样能够熬夜,他们动不动就说自己反应慢,拿起电话会忘了该说什么。这是因为,和年轻的大脑相比,中年时期的大脑在计算速度和注意力方面的性能有所下降。但是否真像大家所想的那样,中年人已经处于攀上人生高峰后的速降阶段了呢?

别低估那个中年油腻的男人_第2张图片

3、一个积极的老头比一个消极的年轻人要“年轻”

研究表明,人到中年以后,脑细胞没有减少,大脑重要的地方都在继续生长。中年大脑在模式识别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性能不降反升。

进化心理学发现,人的预期寿命越短,越容易看到好的一面,所以年轻人面对生活更容易看到问题面,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因生命趋向终结,更乐于看到事物的美好。而中年人精力依旧旺盛,经验丰富,且体念到了人生苦短,必须珍惜,所以他们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事情具有更加积极的心态。

中年人因为经历过更多的事情,大脑里储存了更多的信息,所以搜索某个信息所花费的时间也就更多。这就像是你从一百个盒子里找手机,肯定比从六十个盒子中找要慢一样。但同时,一百个盒子的排列组合具有更多可能性,中年人能同时想到更多的事物,更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更擅长处理复杂问题,也更具有创造性思维。

你得知道,在美国五六十岁的人被称为中年人,七八十岁继续工作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经济学家甚至提出“年龄不应该用出生年月来计算,而应该按还有多长时间死亡来算”。一个60岁退休的老家伙,如果预期活到100岁,他的预期年龄是40年。而一个天天加班的30岁小伙子,预期自己活不过50岁,他的预期年龄只有20年。这样说来,一个积极的老头比一个消极的年轻人要年轻的多。

别低估那个中年油腻的男人_第3张图片

无论你是否处于职场上的优势地位,无论你就职的企业是否歧视大叔大婶,你应该知道的是,中年人具有比年轻一代更多的生命维度、更好的心态、更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手段。

所以,只要你工作里保持正念、 坚持读书学习、经常与人交流、积极运动健身,你的认知水平就会更高,你的身体结构就会更强,这意味着你的抗压能力将很好,衰老速度会变慢。你会成为那样一个、让人不敢低估的、中年“油腻”的男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低估那个中年油腻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