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读书笔记10

      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困扰教师的教学难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应用题数量关系复杂,学生不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应用题不像计算题那样,有明确的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学生拿来一道应用题,首先需要理解题意,认真分析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并在综合思考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步推理,从而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

      现实教学中,大量存在着孩子会解答这道题目,但是不会解释自己解题的理由,说不清楚自己的思维。对于这部分学习感到困难的孩子来说——有的学生往往是想了前面忘了后面,想了后面又忘了前面;有的学生思路展不开,没有形成足够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条件;还有的学生不会合理的取舍思考结果;更有甚者就是把题目中的两个数量随便用一种运算符号连接起来。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先来看看关于能力的定义,课题研究组认为:能力是认识活动中一种顺利完成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方式,是技能高水平的综合可见,能力源于技能又高于技能。也就是说我们理解能力与技能时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它们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因为技能是能力的基  础,是属于回一类型的活动,只是在程度和水平上不同。能力是技能高水平的综合,每一种能力都由相关技能综合面成,都有其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根据定义,能力的结构由两部分组成:  是技能成分,即基础成分;二是技能高水平综合的心理特点。能力结构的第一部分,指明能力训练的起步,说明能力要从扎实的  相关技能开始;能力的结构第二部分,指出能力的训练目标,能力是技能高水平的综合,每一种能力都由相关技能综合而成,都有其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训练形成能力的相关心理品质。能力结构的这两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而没有第二部分,那么训练只停留在技能上,如果只有第二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训练虽有目标,而不知从何开始,没有基础也。

     我们知道,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学生从审题到列式,这中间的分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而这个关键在部分孩子的解题过程中是缺失的。究其缘由是,这个过程是在孩子心理进行的,教师要指导孩子的心里思维必须让孩子的思维外化出来,也就是马芯兰老师所提出的思  维外化训练。这个训练弥补了教学的空白与欠缺,把解答应用题的综合能力分解为若干个小步子、可操作的技能进行训练。怎样做到审题过程中的思维外化训练呢?审题过程中的思维外化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读题训练

语言表述训练是要求学生在明确了解题目情节与事理的基础上,用语言将自己对数量自身的含义及数量间的关系表述出来。

2,画批训练 

画批是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题目中的重点词、句和判断结果,用文字,剪头,圆点,横线等符号标注出来。

3,画线段图训练

学生根据对题目意思的理解,把题目中的各数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线段表示出来。

4,画思维线训练

所谓思维线,就是学生在分析理解题意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用线表示出来。

如:小丽买了3支圆珠笔,每支4元,又买了5支自动笔,每支2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读书笔记10_第1张图片

     教学解答应用题的时,要注意让学生通过读、说、写、画等各种“外部操作”,这样就使得教师能真实、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思维过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与训练。总之,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过程进行指导,特别要进行解题思维上的传授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孩子解题能力的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读书笔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