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之美》读书笔记

一本并不厚实的书,购买之前对它充满了各种幻想,当然也是基于最近很想了解下比较规范的栅栏到底是什么以及在美学上而言排版本身会对网页造成怎样的影响

很可惜,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很好的答案,不过依然还是对我有些启发’再加上之前读的《这样读书就够了》需要真实的实践一下。遂记录下来

书中后半部分大量内容其实是如何从原型到设计版式按照栅栏原则转化的实操说明,可能对于设计师而言更有益,但对于我而言更有感觉的是 规则/秩序的意义,文字排版对阅读体验的影响,如何取舍一直性的设计思路,信息与留白的处理思路。这几点一个个回述一下。

1.规则与持续的意义

网格既能表现出一个设计师制造秩序的倾向,也是一种替个人和企业组织系统的实用工具。

任何一个特定的有序系统,其错综复杂的程度可能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不过至少人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当用户使用某个交互系统(网站、信息服务亭或手机程序)时,不大可能完全明白它的运转原则,至少不可能立即明白。另一方面,用户却可以感觉到这个系统的特色(它包含的内容,它使用的工具,它的导航系统)是依据某些原则构建的。如果用户发现某些证据表明秩序确实存在,那么他操作这个系统的自信心以及自如感都会不可思议地增加。

网格不是一种向用户强加秩序或剥夺其控制权的工具,而是一种向用户传达秩序的工具,这样才能为用户创造出独特的体验。

作者虽然讲的更多是网格的意义,但实际上稍微延展一下就会发现产品设计也是如此,我们的产品也是我们自身对于秩序本身的一种倾向。很多时候用户甚至看不出来,但是对于系统越来越繁杂,信息量越来越大的时候,用户是能惯性思维猜测到想要找的东西可能在哪或者如何处理,最终增强用户与网站交互的信心。比如以什么样的规则定义主菜单/导航或者是分类方式。

而秩序和规则本身更说到底还是优化体验,即使是这种隐形体验,但注意不可按照违背常理的规则强行制定持续要求用户按照规则去行动,那样就成了文中所述强加秩序了。比如,购买衣服的流程中,我们设置的流程规则中,应该先让用户选颜色/花纹?还是应该先选尺码?以我的理解,表面上看两个都有道理。各有各的考虑角度,但回想一下我们日常真实的购物场景是什么?普遍还是先看样式和颜色,再问有没有尺码吧。这也就是所谓的合乎常理。

2.文字排版对阅读体验的影响


要使人的眼睛在阅读(或浏览)时感到最舒适,一行应放置60到80个字母,不能再多了。具有大而丰满字形的字体(尤其像B、C、D这样的字母)需要更宽的行距,小而瘦的字体则需要较窄的行距。行间间隔太小的话,人的眼睛就很难从段落中分辨出清晰的字行,行间间隔太大的话,阅读起来会感觉行与行接不上。

是的,我最想看到的内容…居然只有这么三行…字面理解就行了,不过针对中文的情况可能会不同,有空再研究研究。

3.如何取舍一直性的设计思路

如果只是简单地模仿文章页,我们可以为用户创建一致的网页体验,这当然也是好事。不过,我们会失去创造更好设计的机会。用户在浏览目录页时的想法和浏览文章时是不同的。用户在浏览文章时,主要忙于阅读文章内容,并沉浸在一连串的思路中,其次才会搜索网页别的区域,关注Designery.us提供的其他内容。而用户在浏览目录页时,主要想探索网页提供什么内容,以及什么人在关注这些内容与特征;用户并不想专注于某个内容,他更想调查网站中的所有内容,或者说最有趣的内容。

不同类型的页面用户的关注点不同,有的页面关注点在于专注阅读,而有的页面在于功能和信息探索。其实常见的页面看的多了,自然明白,只是在自己设计的时候要小心思维惯性,避免直接套用上一个模板的情况(一般出现这种情况是没有分清楚两个页面的需求或者没有搞清楚期望用户实现的目标可以不同)。如果一直秉持着任何页面先重头考虑页面需要,基本能避免这类问题。

4.信息与留白的处理思路

有一些信息行很短,会留出较多的留白(注意,迄今为止我们所设计的版式和追求的美感都不曾回避使用留白,我们的策略不是简单地创造尽可能多的内容,而是更明确、明智地利用空间),但相比之下,这种留白却给人随意和混乱的感觉。

借用书中的两张图对比以表达这个问题。产品在处理页面的时候未必时时刻刻都能碰见懂信息排布的设计师,如果你不理解而设计师恰巧又不理解,那过水原型般的UI设计稿就很容易出现信息留白无美感的情况。就好像下图1中,在信息明知道过少的情况下让页面显得苍白,而图二中就是合理的利用了当前信息的特点,重构组织排布方式,让视觉更加丰满,空间利用的游刃有余。


《秩序之美》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图1


《秩序之美》读书笔记_第2张图片
图2

期待下一本关于排版的书,哈可以更感性一些,这本书还是理性居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秩序之美》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