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 运营心得(下)

这篇文章,标题为「运营心得」。

其实更想分享的,是从我接触运营以来,不断摸索,不断验证试错的心得。

成功学太多,讲起来都在打鸡血,更何况我也没有;

但是我认为走过的坑、用过的套路,更值得分享寻味。

以下是我要分享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若有相似的感触或者想分享一些雷区或者技巧,欢迎在评论区轰炸。

6

运营,很需要你去读懂人性,尤其是消费者的人性。

而且你要很懂自家产品的特性,很懂很懂很懂的那种。

自信中的傲慢,取巧中的懒惰。安全感中的懦弱和从中,进取中的贪婪和嫉妒。

产品的特点,主推功能的优势,差异性等等,你需要深知。

读懂人性,无非是想让用户看到我们关注我们(页面的浏览点击量),做选择的时候能够想起我们(订单生成量),需要购买的时候选定我们(下单转化量)。

分享几句标语,自行体会一下:

打开家门,就是车门。——来自滴滴

在东京失恋了,幸好酒很烈。——日本某酒厂

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里。——苹果iPod

喝杯水都可感知的精准。——小米体重秤

7

流量≠粉丝

做内容的运营,需要明白,我们的东西是要有一个价值观的,即提供有思考有用的东西。

在过去,社会化伦理类的视频,如街上打小三的视频最火,基本上个个浏览量上千万;如今,人们偏向于娱乐化,短视频上的无厘头、卖萌的视频也拥有着极高的点击量,但是这几千万他们都是真实粉丝吗?不是。

这些流量叫做即时流量,即时流量是没有深度价值的。

它没有品牌,没有价值观,无法沉淀。

当人们觉得无聊了划到你了看你一眼,笑一笑就过去了,纯当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真正地粉丝是怎么样的,看到这个内容,觉得不错,顺藤摸瓜点到主页,发现其他内容也非常喜欢觉得不错,点击关注,持续地看他产出的内容。

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做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输出价值观,即我们自身的定位,以及提供有思考有用的东西。现在用户正在变得无感和苛刻,所以我们提供的内容要在大势所趋的适应前提下,做出更打动人的输出。

8

请做到精细化运营。

用户精准化运营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过去,自媒体不发达,用户获取品牌信息就是通过品牌商狂轰乱炸的广告投放。但现在不行,渠道太多,你全投,你就血本无归,因为很多渠道根本不适合。在渠道上,我们要选择更优质的,更符合我们的渠道。

在用户运营上,我们也需要做到精细化运营,将用户分层。


浅谈 | 运营心得(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做具体的针对的运营。

如电商商城平台,若采用红包优惠券鼓励,那么仅适用于生存需求用户和安全需求用户。因为他们的品牌需求和品牌忠诚度较低,利益上的优惠对他们最有效。而上层的用户呢,更追求品质与服务,红包优惠券什么的,往往无感。

9

社群的进入最好设立一定的门槛。

社群,是一群核心价值观用户聚集的地方。好的社群能带来很多好处,如品牌形象建设与宣传,如提高转化,如提升产品本身等。

那好的社群怎么建设。我只说第一步,后面的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社群运营》。

第一步是什么,即门槛,加入的门槛。用户通过某些渠道想要加入,这道门槛能筛掉很多混子。如相关的兴趣验证,入群分享相关的资源,或者群内老用户邀请码,也可以是报名学习的费用。当然我不建议是金钱,因钱设坎的用户都不忠诚,买的是心理安慰,不如以兴趣为基点的人活跃。

当然,做付费群,要根据流量的消费能力设置,但也不建议太高。

这笔费用不是让你发财的费用,它们只是过滤流量的门槛。

10

如果你要造一艘船,那就别告诉人们去搬木材,而是教他们渴望那无边无际的大海。

这句话摘自小王子,充满哲理。

我们在做社群运营的时候,我们起始的出发点难道是让用户进来每天花时间学东西吗?不是的,我们是构造用户故事,让用户看到学习后的效果。

这也是缺乏先验性价值的产品的一个特性。产品在使用前无法判断效果如何,从而导致先验性价值过低,形成了推广阻碍,用户参与过低。

如“培训课”,如“健身产品”,这些产品有个共性就是自我效能不足,用户需要付出极大的改变成本。所以我们要让用户自身产生一个可见的预期性,从而提高自我效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 | 运营心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