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电影内外的人性

这几天一直在写关于《流浪地球》中一些科学术语的文章,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对此也是一知半解,写的同时也在查阅资料和学习,边学边写,边写边学,好在是大体上完成了这个系列,自己也是收获满满。

更让我意外的是,在写作的同时对影片传达出的主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流浪地球》——电影内外的人性_第1张图片

不同于欧美大片拯救人类的个人英雄主义方式,《流浪地球》更多的突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大背景,不同国籍、不同信仰、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各类人等通力合作,最终使地球摆脱危机,是一次集体主义的胜利。

从《红海行动》开始,中国导演们似乎开始找到了自己的英雄电影路线——集体主义英雄。这样的人性设定也更加具有中国味道,蕴含着中国儒家文化千载年来“舍身取义”、“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电影中,从开始在上海爬楼时姥爷与搜救队刚子的牺牲,到刘培强的好友俄罗斯宇航员的牺牲,到后来搜救队队长和好多队员的牺牲,还有那些全球各地为了完成运送“火石”任务而半路夭折的分队,牺牲与奉献十分常见,人性的伟大凸显无疑。

刘培强最终选择牺牲自己,并不仅仅是救了自己的孩子。而是通过牺牲自己,为无数的孩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他不仅守住了一个小家,同时也守住了千千万万个家庭。这样诞生于集体主义中的英雄形象,其实比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的更崇高,也更接近现实。

“舍小我,成大我”,这样的精神,赋予了这部电影史诗级的厚重感,宏伟而壮丽。

《流浪地球》——电影内外的人性_第2张图片

而反观戏外,却是一幅幅赤裸裸的逐利画卷。

从豆瓣上喧嚣,到北大教授的质疑,从国内电影人的集体噤声,到大导演高调吹捧《战斗天使》,甚至连徐晓冬这类打手之流也来喷上一喷,为了守住各自碗中的那块奶酪,将人性中贪婪自私的一面暴露无遗。

但好在,影片得到了原作者刘慈欣的认可,也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同,45亿票房足以回击一切质疑。

无论如何,《流浪地球》守住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毕竟,“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电影内外的人性_第3张图片

往期文章:

【流浪地球小科普】(一)流浪的行星

【流浪地球小科普】(二)红巨星与氦闪

【流浪地球小科普】(三)宇宙速度

【流浪地球小科普】(四)人工重力

【流浪地球小科普】(五)重核聚变

【流浪地球小科普】(六)引力弹弓

【流浪地球小科普】(七)洛希极限

【流浪地球小科普】(八)比邻星


本人是官方授权会员推广专员,点击会员专属通道购买会员,您将额外获赠:月度会员5个贝、季度会员15个贝、年度会员50个贝、尊享会员1000个贝。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地球》——电影内外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