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眼里的比特币

最近听了得到刘润老师关于区块链及相关行业的分享,启发很大。这里的启发,不单指信息量和结论性观点的扩充,最关键的是他提供了一个更广的思维视野尺度,回到事件发生的现场,重新观察。

刘润老师在开课前就明确强调,“结论或观点本身并不重要,得出这些结论背后的思考更值得关注”,因此,我也试着按自己的逻辑对此次内容进行梳理,并尽量按照:

1. 为什么存在

2. 解决了什么问题

3. 和我有什么关系

进行论述(以下内容一定存在非常多误读和不严谨,仅作为个人“民科”思考version1进行记录,后续不断修订)。


区块链为什么存在:

在区块链之前的人类社会,为了提高交易的效率,我们经历了从以物易物,到以代币交易的变迁。

从直接获得目标物,到需要通过代币交易,参与交易的其中一方付出了货物,获得了代币进行下次自己所需的交换。为了保证自己下次能换取所需的物品,当前交易中存在至少2种信任需求:

1. 对交易行为的信任需被保障;(我这笔交易是否被承认,以免我被上家骗)

2. 对交易代币的信任需被保障;(我交易获得的货币是否被下家认可)

对交易行为的保障:

至少有2种方法:

1. 有个大家公认的管事者主持公道(中心化)

2. 不需管事者,交易时我喊一嗓子,看到的人都能为我作证(分布式——吆喝法)

当人际关系或者协作规模不大时,方案2是可行的,但一旦社会规模和人员流动等增大,一场交易不可能所有人都看到,也可能证人跑路了。

因此,为了保证有效性,一般都由大家公认且信任的权威第三方主持公道。

对交易代币的保障:

作为代币,除了方便交易以外,必须具备:无法随意生产的特性,不然我就能轻易地私下生产很多代币,岂不就凭空多出了财富吗?

当代币为黄金时,其自然总量有限、开采难度大的特点保证了代币的价值;

当代币为纸币时,就必须由大家共同信任的主体(权威机构或个人)进行发布。

因此,由第三方统一管理交易和发布代币是可被接受的一套解决方案。

此为中心化记账。

因为信任中心这套机制能有效运行的前提是第三方信任是有保证的,那如果第三方失信或失效,整个系统就会崩塌。

比如:

民科眼里的比特币_第1张图片

或者因不可抗拒因素,如地震或战争等,导致第三方的信息全部丢失,整个交易体系也会崩溃。

到这里,总算把我理解的逻辑链条和存在的前提梳理了一下。


那么区块链是什么,又为什么存在呢?

不知道我说清楚了吗?上文中提到过的,对交易行为的保障的另一套解决方案——分布式吆喝法,就是区块链存在的价值。

之前未在这条方向延伸的原因,我想很可能是因为社会结构的规模过大、流动性太强,导致无法通过人力实现。但现在是21世纪了,计算机的算力和网络的便捷,是有可能将这个解决方案实现的。

2008年10月31日,一位自称中本聪的大神设计出了一套吆喝机制:

“咱们就用分布式吆喝的办法得啦,只要我的交易在网络发生,那全网都能见证,不再需要第三方机构。(不怕被第三方坑啦)

下次你交易时,我也帮你作证。咱也不让你白帮忙,只要你见证并记录下这笔交易,整个系统还给你发钱。(挖矿)

既然没有了第三方发钱,咱们就回归用虚拟黄金作为交易代币吧,和自然界的黄金一样,有储备上限,总共就2100万枚(避免通货膨胀),就叫比特币好了。

当然,你可能担心自己的交易记录被所有人知道,那么每个人我都提供代表你匿名身份的识别代号和识别密码,别人记账时只记录代号,具体代号对应谁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加密)”

由此,诞生了一个叫区块链的技术,其中的一种定义,就称其为加密的分布式记账技术。

从这个角度看,我个人的理解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了一种对交易信任问题的不同解决思路。因此,人类社会中,那些因为信任缺失而存在的第三方,很可能由此被颠覆,比如:公证局。


比特币还能涨吗?

按理说,只要是以代币交易而非以物换物,都会存在参与交易的一方需通过再一次交易才能获得他所需的物品,那么下家认不认这个代币的问题就一定存在。

比特币作为一种新的信任解决方案,如果相信或者使用这个系统的人不够多,那么这个交易链条一定会断,毕竟拿到比特币的人在下家换不到东西,谁还用呀。

因此,对于这个系统是如何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走出从0到1的这一步,我还是充满了困惑。

当比特币圈的规模效应初步成型,那么比特币匿名且无需监管的特点,让其在地下世界被广泛使用,整个信任体系由1到100将不会那么困难。

在刘润老师的分享中,政^府在其中的角色也非常有意思。

比如:因为比特币无需政府监管,与国家的意识形态相斥,不便于管理,那么政府不会去承认它的资产属性。

但另一方面,聪明的富人借此把大把的遗产转为比特币并过继给下一代,因为比特币不属于资产,那么也无需缴纳高额的遗产税。

政^府被夹在中间,很是尴尬。

那比特币到底值不值钱,值多少钱呢?

这里有个前提假设,如果比特币最终成长为足够多人都认可的通用货币,且能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下自由流通,那么因其总量有限,按现有的货币总量除以比特币总量来估计,比特币的上升空间还非常巨大。


关于ICO,一场“庞氏骗局”

(认知基本来自刘润老师,此为整理转述)

对比着看,能够IPO(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公司,其上市发行股票前需要经过严格的监管审核,而购买股票的个体投资人,在二级市场也有一套对应的参与门槛。

但ICO(首次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s))因为其无需监管的特点,只要一经流通,任何人都可以购买,当然,只能以其他形式的虚拟货币购买。

因此存在几个风险:

1. ICO项目本身质量差(比如有的项目就是通过一个概念就发行自制电子货币,将后面圈进来的钱补贴给前面的投资者,制造增值假象,也就是庞氏骗局)

2. 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差,容易出事。。。(而且吧,ICO的项目并没有股东分成,咱就是个买币的)

当广场舞的大妈们都在讨论某种虚拟货币的涨跌时,很可能就像是巴菲特所说:“别人贪婪,我恐惧。”

恐惧的原因,我想应该是当前的市场估值和其价值的失调,估值远高于价值,就像2000年的互联网概念一样,被高高捧起,最后摔落在地,好在,它倔强的站了起来,慢慢的展现出它改变世界的价值。

从这个视角看,区块链有其价值,但不是现在,那场属于它的跳水表演,不知道是不是快来了。


写在最后:

想起在《未来简史》里作者的一个预测,我们终于将从对人的信任,逐渐转为对算法的信任。而算法本人,也将从一位先知,一步步加冕为王。

你可能感兴趣的:(民科眼里的比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