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磨记》

《“研”磨记》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Philip Guo写的一本关于他的博士经历的小书,对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六年博士生涯(2006年至2012年)做了一个编年形式的记载。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各种艰辛与喜悦,其中所蕴藏的道理很值得回味。

什么是创新?

比如说,从这本书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读博士的过程充满漫长而又枯燥的过程。在我没有读书之前,也常常以为读博士是悠闲的事情:身处学院或研究机构,没有既定的KPI压力,研究自己喜欢的课题。读完之后就明白,单单“对研究课题有深深的兴趣”和“一腔对知识的渴求”,想获得博士学位,就是痴人说梦。所有的成功,“研”磨是必经之路。登泰山之巅,最后一步登顶的喜悦是建立在之前无数步攀登的基础上的。另外,“一个课题‘值得’研究的理由是,深究此课题可以对学术界做出贡献”。做产品何尝不是如此,仅有对产品的热爱还是不够,需要深深理解用户,挖掘出用户的需求,以此设计出满足需求的产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只能是自娱自乐。

而学术或者产品的创新又是什么?是再造一个轮子,还是发明前所未有的东西?跟准确的定义可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看得更高一点更远一点,想得更深一点更多一点,亦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寻找不同的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点创新,必须做很多枯燥重复的工作,而且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并不知道就一定到达彼岸。这就跟挖井一样,埋头挖了多天,在地下可能有水源,更可能就是坚硬的岩石,是继续还是放弃?无法说是对是错,只能遵从本心,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敏捷无处不在

目前在互联网行业,敏捷开发和敏捷设计是很流行的工作方法。在我的理解中,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设立一个宏大长远的目标并为此努力的风险太大,因此需要渐进式的前进,完成较小的里程碑目标,并以此为据点,看看是否需要修正。这其实是一种面对高风险采取的保守策略。

而读博士,其实也是风险蛮高的一件事情。比如作者攻读的计算机博士,需要寻找项目,发表文章,最终完成论文才可能毕业。而选择的项目是否真的有价值并且得到认可,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只能不断摸索。说起来,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可能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但在通往目标的道路太远太漫长,如果没有无数的里程碑,可能会被疲惫折磨的丧失斗志,甚至可能迷失方向。

蝴蝶效应,一件小事可能就是成功的最初条件

在读书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作者处于迷茫、疲惫的时候。前方的路如何走,到底方向在哪里,现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吗?我也经常会这样问自己。是的,回过头来我们会看到一些事物是非常重要的,另一些事物则可有可无。而在身处其中的时候是无法知道的。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能不经意间的小事正是成败的关键。努力不是将可能变为必然,而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输出比获取更重要

我们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会不断的阅读,但输入之后是否有输出,往往被忽视了。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带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去阅读,然后输出融合了自己见解的结论,这样才能将知识为己所用。

遵守游戏规则

每个行业,每家公司都有游戏规则。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和公司,就不要过多抱怨,而应该尽量调整自己,努力去适应规则。不是每个人都有挑战规则的权利并有能力去改变规则的。

人脉

人脉的重要性就不需要多说了。既然是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基本要素。努力保持与他人良好的关系,努力让他人喜欢自己。“圆滑”,大家嘴上都不喜欢这样的人。而我更愿意用水来比喻。水是柔软的,可化为无形,但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主张。除了父母家人,没人有责任和义务无私的帮助你,在伸手之前,想想自己做过什么让别人愿意帮助你。但也不要唯唯诺诺,要搞清楚什么时候该低头,什么时候该拒绝。

而且,要真心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没有人能完全独立的走完道路,即使是他人很微小的帮助,都应该记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研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