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那些事儿

出版的那些事儿_第1张图片
文/朱国政

书,难以割舍的精神给养。

出版,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

出版是做什么的呢?

近三千年的出版史,简而言之,从手抄,到印制,进而拷贝,但其目的归结起来,无非是为了知识、态度、经验的传播,而以某种形态最大化地为不特定多数人知晓并流传。

我们很天马行空地讨论了原始壁画、甲骨文到底算不算出版,提到了现下颇为流行的“自出版”跟早期的自己写书有什么不同。

我们很严肃地一起学习了我国的出版管理制度,了解到了我国对于各类出版物的管理方式、流程,知道了从出版机构到从业人员、从内容组织到产品形态,都有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的流程来管理。

刀笔春秋三千载,万家灯火默观屏。身处数字时代的我们,对数字出版的兴趣仿佛更为浓厚一些,经历和体验也更丰富一些。但原来你们真的不知道游戏也是数字出版的一种形态,而知识服务和数据出版又是更好玩的一种类型。

大家也和我一起焦心了数字产品铺天盖地的时候,纸书怎么办?

“纸书向左、数字向右?”

这个热门话题在行业里讨论了很多年,真是这样吗?我感觉,数字出版实际上是出版这种形态发展到历史的现在这个阶段,由外部和内部原因产生的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内部改革因素,是出版本体历史视角中的一部分。

纸书和数字书选择的核心在于阅读者的习惯和需求。即使同一个阅读者,因为不同场景、不同需要下的不同习惯,倾向选择的出版产品也各有不同。总体来看,专业场景下,读者更注重内容、便捷和连贯性;一般场景下,读者更享受内容、享受设计、享受质感。

来自出版方的矛盾和压力,往往决定于成本收益、结算方式还有版权保护。数字技术给版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经常成为放弃创作数字产品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越是方便的越是重灾区,比如网络文学、游戏软件、工具软件……

纸和电之于出版,其实并不矛盾,我们能举出一万个理由来说明两者的互补性,比如形式上、时间上、体验上、存储上等等。也能举出很多的案例来说明两种形式产品的互相促进作用,比如亚马逊在推动纸书销售、电子书销售方面的成功,比如知识服务对于读者采购实体图书的带动作用等等。

社群有几位很棒的专栏作家,两年来笔耕不辍,也有很多的朋友们在努力磨砺写作技能。大家对于如何出版一本书的关注度几乎超过了对出版本身的关注度。

好吧,其实大部分情况下,无论出版的图书形态是什么样子的,出版方还是会比较诚恳地按部就班来谈合作、做业务的。只要找到正规的出版机构,这些流程上的事情往往最不是问题。

Tips合集

朋友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几个关键点:版权的约束、收益的约定、营销的方式。

版权的约束简单来说要谈妥几件事:版权归属(委托作品需要特别关注)、出版权是否专有、出版发行的地域和时间范围,以及产品形式

收益的约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次性稿酬、版税和收益分成。其中版税又分为印数版税和销售版税两种。收益分成要关注的是利润分成与销售额分成的区别、流量分成的约定。

营销的方式这一点虽然很关键,但是枝枝末末琐碎的事情太多,不如找到一个靠谱的编辑多帮忙更好。那么,就引出来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使劲盯住编辑”。一个编辑一年的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不可能对每一个图书产品都分配相同的精力,那么,联系得越频繁、沟通越顺畅的作者,往往……你懂的。

出版的那些事儿_第2张图片

想让自己的作品得到出版机会,最核心的问题包括正反两个方面。

正向的部分就是三个字:早、更、多。

早动笔、早对接、早出版。越拖越不想动,越懒越写不出来,这是无数作者的共识。

更多动笔、更多沟通、更多出版。才能慢慢积累经验、积累名气,甚至于积累靠谱的编辑资源。

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早期写作,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形式,数字载体、纸质载体,自己的博客等等,都是尝试的好地方。想到、写到、写完,对有志出版作品的朋友来说极其重要。

反向的呢,只有一个字——“别等”!

别等我写好了的、别等我想清楚的、别等我弄到钱的、别等他们找我的。万恶懒为先,百懒等为大……看似有希望,实则慢慢磨灭了自己心中的那点点滴滴小火花,最可惜莫过于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出版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