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之前做做文章

       

关于写作,有时候并不是教会学生多少方法和技巧,就能够写出优美的文章的。这写作,真就像慢火炖老母鸡一样,需要时间,需要火候,如此这般,才能写出有灵性的作品来。

写作和实践的联系太重要了。我们常常对所做的某件事、所遇的某个人,会有感而发,这是源于已经实践过,经历了之后,才有丰富的内心感受,才会有无限感慨,最终落纸成字迹。

在写之前做做文章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会写作,坐在那里憋了好长时间,翻了好些作文书,终于写出了一篇,却被老师打入了烂文行列。写的是什么呀,干巴巴的没有感情,东一句西一句地瞎扯,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条理不清,结构散乱……统统一阵语言轰炸,把学生那少有的对写作的热情打击得都掉到了冰窟了,冷得心都在颤抖,怎么还会喜欢写作呢?

我到现在仍能清晰地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候的第一篇习作,是《白头翁的故事》。想想,上世纪八十年代,资源匮乏,哪里知道白头翁是什么鸟,只听老师讲又很迷惑,只知道这只鸟懒惰,到头发白了仍是一事无成。至于让叙述画面内容实在是想不出,更不会把句子凑成文章,头脑中根本没有写作的概念。放学后,邻居同学拿着自己的作文本,让我们看她老师写的批语:“狗屁不通。”当年我们的内心是很强大的,抗挫能力也强,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只是一阵阵哈哈大笑,然后就紧张害怕,担心自己的作文也会遭到如此待遇。

在写之前做做文章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今,自己天天在写文,写发生的事件,写身边的人,深深地感受到,作文真的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因此,我常在写作前下功夫,想着让学生先去做,先去思考,先去实践,然后再来写。有了实践经验,你想不让他多写都不行,此时的话语就如汩汩泉涌,没个停。正由于他们亲自去做了,当时就别担心结构问题了,他自会把事情的过程得清清楚楚,还会融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是有板有眼的,是生活化的,是真实的文章。

比如前些日子,我组织学生去调查错别字的产生情况,学生首先会想到自己常常出错的字,再去调查其他同学也会写错这个字吗?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这一系列过程,都由学生自己解决,他有了经历了,自然也就有话可写了。

在写之前做做文章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天,我在学生写作前,让他们自己摘创作,几个人共同完成一幅画。当然,没有限定内容时学生很迷惘,可以适当指引个方向,有了目标之后,画起来就容易多了。这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协作能力,布局能力,在短时间内就有了一幅作品。接着再让他们聊一聊创作意图,这可是几个人共同完成的作品,怎样把零散的思维整合归纳,也需要费一番功夫的。这个过程完成了,作文的框架也就出来了,丰富血肉也已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此时,学生就有了写故事的欲望,不要限制他们的思想,天高任鸟飞,怎样想象就怎样写。

在写之前做做文章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拿到学生的作文时,你会有种惊奇,有种喜悦涌出。在写作之前,多琢磨一番,让学生主动探索,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会有额外的收获,这收获不光是老师,更多的是学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写之前做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