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授权
文集:品读《三国志·姜维传》番外篇
文集:谷离子 —— 品读《三国志·姜维传》
各位历史迷,大家好,我是谷离。上一期番外,我们聊到了司马懿攻灭公孙渊。
深谋诡计的司马懿,究竟如何平定了祸患已久的辽东公孙渊?—— 品读《三国志·姜维传》番外篇第四期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它不仅是古典文学的标杆,也因此进入了我们的语文课本。
之所以它会被世人大书特书,其文采固然极高,但我想还是少不了《三国演义》对它的推崇。
纵观三国时期的大型战役,率先出兵的一方往往会先陈情皇帝,再采取军事动员的方式来激励三军将士。
有些动员大会的誓词非常精彩,并不逊于《出师表》。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并解读一下诸葛恪北伐前的慷慨陈词。
背景介绍
诸葛恪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同时也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侄子。
公元252年冬季,曹魏大将军司马师下令三路伐吴,东吴太傅诸葛恪领兵在东兴大败曹魏。
诸葛恪得胜回到建业后,地位如日中天,加官进爵,总领东吴内外军事。
次年,公元253年春季,诸葛恪打算倾东吴全国之力,北伐曹魏,出兵二十万进攻淮南。东吴大臣们极力反对,全都被诸葛恪一一大骂回去。
随后,在下令发兵之前,诸葛恪在东吴朝廷之上,慷慨陈词,谱写了一篇属于自己的“出师表”。
谷离意译
国家之间的相互吞并,说白了就是仇敌之间的冤冤相报。有时候,冤仇的漫溢所导致的灾祸,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留传到了子孙后代的身上,我们不能不重视这件事啊。
昔日秦国是关西边境的小国,也能吞并东边六国。而今天,曹魏比古时秦国的土地还要大数倍;我们东吴和蜀汉加起来都没它的一半。曹魏为何能扩张到这个程度,就是因为曹操在世时兵多将广。但今日不同往日,他们的后生还未长大,正是青黄不接之时。
再加上司马懿诛杀王凌,随后又暴毙而死,他的儿子独掌大权,但懦弱无比,虽有智慧谋士给他出谋划策,他却不用。现在我们去讨伐他,绝对是他的噩梦。古时的圣人非常推崇“时机”的判断,而我认为今天就是时机。
倘若我们都心怀苟且偷生的想法,顺着大家的意思,凭借长江的险峻也是可以自保的,不管曹魏是立是亡,我们这么做就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这也是我时常叹息的原因!
现在你们把百姓贫困,需要休息,这些理由拿出来晒,根本就是假惺惺地自保,而不考虑将来的大危机。
昔日汉高祖占有了三秦之地,为何他不闭关守险,自娱自乐呢?他为何还要出关攻打楚霸王,至身体负伤,将士困苦,这难道不是忘却自身安宁也要动武吗?这就是他考虑到没有长久的和平,楚汉不能共存啊!
每当我读书看到荆邯说服公孙述的故事时,我都要感慨叹息一下啊!每天晚上睡不着觉,辗转难眠,我所焦虑的就是这件事。
所以,今天我要跟你们说说我的愚见,希望能勉强达到一点点君子的作风。倘若日后东吴覆没,当初的志向也无从树立之时,你们就会知道我所担忧的事情了,那时候再来思虑就晚啦!
谷离评价
诸葛恪用未雨绸缪的态度,来对待曹魏和东吴的关系,并大骂东吴的文武百官是在苟且偷生。
诸葛恪作为琅琊诸葛家的后人,秉承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
当年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舌战群儒,痛斥东吴的投降苟且。而这次,诸葛恪也带着诸葛亮的作风,继续痛斥东吴的偷生,唤醒“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意识。
但是,诸葛恪没有诸葛亮那么缜密而细致的处世态度,而有些浪漫主义情节,虽志向远大,但刚愎自用。
虽然这番陈词说得东吴群臣无话可说,但是诸葛恪带着二十万大军北上渡江作战,在合肥新城栽了跟头,却执迷不悟,空耗国力,最终得罪了群臣与百姓。
插个话,诸葛恪儿时就体现出了聪慧的一面,大家可以搜索“诸葛恪得驴”的故事。
原文如下
凡敌国欲相吞,即仇雠欲相除也。有仇而长之,祸不在己,则在后人,不可不为远虑也。昔秦但得关西耳,尚以并吞六国。今以魏比古之秦,土地数倍;以吴与蜀,比古六国,不能半也。
然今所以能敌之者,但以操时兵众,于今适尽,而后生者未及长大,正是贼衰少未盛之时。
加司马懿先诛王凌,续自陨毙,其子幼弱而专彼大任,虽有智计之士,未得施用。当今伐之,是其厄会。
圣人急于趋时,诚谓今日。若顺众人之情,怀偷安之计,以为长江之险可以传世,不论魏之终始而以今日遂轻其后,此吾所以长叹息者也!
今闻众人或以百姓尚贫,欲务闲息,此不知虑其大危而爱其小勤者也。
昔汉祖幸已自有三秦之地,何不闭关守险以自娱乐,空出攻楚,身被创痍,介胄生虮虱,将士厌困苦,岂甘锋刃而忘安宁哉?虑于长久不得两存者耳。
每览荆邯说公孙述以进取之图,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夙夜反侧,所虑如此,故聊疏愚言,以达二、三君子之末。若一朝陨没,志画不立,贵令来世知我所忧,可思于后耳。”众人虽皆心以为不可,然莫敢复难。
下期预告
谁说只有蜀汉的诸葛亮会写“出师表”?曹魏的钟会也表示不服!—— 品读《三国志·姜维传》番外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