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比较,但不能停留于比较

我们需要比较,但不能停留于比较_第1张图片
正在上直播课的学生:来自中青网

今天被一篇文章击中,来自中青在线的《教育的水平线》。就像和菜头在公众号里写下的推荐语:

它少有的温暖,少有的充满希望,少有的让人看完觉得人间虽然辛苦但依然值得

不管你身处城市,还是来自农村,不论你是否成家有了小孩,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确实值得认真一读。因为,教育关乎所有人的未来。

01

作为内地农村靠读书走出来的80后,看着文章描述的农村高中,自然勾起近20年前的记忆。

小县城里,一座不大不小的学校。一届十多个班,千余人,但每年只能考上数十个重点(相当于现在的一本吧),多少年才出了一个北大(清华),还是校长的儿子。

虽然是考进去,虽然过程中也还算努力,但第一年只考了个二本,于是复读一年,考上重点。有运气的成分,比如大学扩招,比如湖北的高校比较多。

高中和大学时都只知道努力去读书,但人生、职业、兴趣等等都没有明确的意识。毕业多年后,才在生活的磨砺中认识到家庭、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再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再跟同龄人比较,发现自己虽然上了名校,但并没有如此那般地优秀,那些貌似很多的可能性,对于自己来说,似乎都是可看而不可及。

于是,比较中产生焦虑,甚至很多追悔莫及,于是想各种折腾。以至于,人还未到中年,头发却掉了不少。

02

来自农村的孩子,通过教育,能够实现“阶层突破”么?

中青记者的文章,似乎刻意回避了这个问题,只关注了高中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于是便在两条线之间不停穿梭:

一条是成都七中:中国最前列的高中,2017年30多人被伯克利等国外名校录取,70多人考进清华北大,一本率超过90%;

二是中国贫困地区的248所高中,师生都是被周边大城市“挑剩下的”,有的学校一本是个位数。

如果这两条线平行而没有交集,那结果自然是残酷的。虽然,残酷本身就是现实。但是,总有人心怀希望,而且赶上了这个技术进步神速的时代。

于是通过在线视频,这些原本没有任何希望的农村孩子,竟然能同步接受全中国最优质的教育。

通过直播课堂,这些农村孩子领教了优秀老师的魅力,也看到了自己与同龄人的鸿沟,方方面面的、甚至让他们感到绝望的鸿沟。

就像文章里描述的,在看到差距后,大部分学生几近崩溃。当然,他们自己的老师,也在崩溃的边缘。

文章描述了很多对比的细节,从高一到高三,从过程到结果。记者总体上抱着乐观的向往,但文字里仍然能够读出对比中的撕心裂肺。

03

从文章的描述看,这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农村学校的学生,在痛苦的比较中逐步蜕变,最后的成绩很闪亮;

成都七中的学生,在农村学生的崇拜中,对学习和生活多了一份感恩;

农村学校的老师,在陪伴学生成长中见证了奇迹,收获了专业提升和职业荣誉;

成都七中的老师,在面对农村学生质朴的敬意中,也获得了职业荣誉。

此外,作为促成此事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中介企业,他们也在共赢中收获了很多。

但是,教育真的能够实现阶层突破么?这篇文章显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有了比较,说明你至少知道比较的对象;开始比较,说明你有很强的进取心;但是,持续的比较,也可能把你推向万丈深渊

以外在的东西为标准,我们终将找不到自己。

显然,人生的不同阶段,“比较”会有不同的影响。至少在文章的描述中,比较产生的是正面价值。

不过,人生的路很长,我们需要比较,甚至也免不了比较,但是更需要比较之后的持续内省,需要比较之后的自信与笃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需要比较,但不能停留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