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后的流水账

2018年,电视剧里谢耳朵和艾米结婚了,生活里很多人告别了。前天最后一个工作日,关注的博主们都约定好了似的更新了今年最后一篇。今年最后一场江南细雪来去匆匆,没有倾城,却也静好。似乎看跨年晚会也是很遥远的事情。三十以后,年龄真的就只是一个数字。到了年纪,尽力不让法令纹更深,鱼尾纹更多。小心翼翼害怕又等待着第一根白发的出现。其实都清楚,无论多贵的面霜眼霜,也抵御不了岁月侵蚀。木心说,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年少时的立志。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如果没有,那么赶紧做一个,永远也不晚。第365天,给自己来一个鸿篇巨制的闲扯,数数这一年四平八稳的平淡生活里简单的欢喜。

努力远离碎片化                           

最近还不错的习惯,一是手机坚决不进卧室。二是屏蔽了朋友圈绝大部分微商。

前者有效减少了手机使用时间,提高了阅读和睡眠质量。后者过滤了大量无用信息,减少了不必要的购买,可见很多时候欲望是被煽起来的。今年开了人生第一张信用卡,不会算账不会理财一直怕自己入不敷出,物价飞涨工资不动竟然在11月份没有月光,支付宝对账的时候就差激动哭了。

曾经有段时间关闭了朋友圈,摆脱电子通讯渠道后,时间富裕很明显。经常有人说你怎么不看qq也不看微信啊,回复总是滞后,其实所有手机app的消息提醒都是关闭状态,除非主动去看,任何信息都干扰不到我。偶尔会有一些小影响,总体来说利大于弊。我不是那种一分钟会错过一个亿的Mr. Big,也不是晚个两三分钟人命关天。真的十万火急,为什么不打电话呢。没有办法远离喧嚣,但可以自己修篱种菊。

有一次朋友聚会,聊起抖音的时候我一脸呆傻,确实我没有看过抖音。手机是个好东西,坐在家里可以看遍全世界,但那也是别人眼中的世界。学外语,看书,早教,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在线化。捧着书本可以集中高强度学习两三个小时,拿着手机这段时间内不做任何其他事情可能吗?反正我做不到,手机让学习和阅读变得支离破碎,碎片化的思维接收方式会让人习惯于学习和领悟更简单易懂的东西,当真正需要去吸收大量成系统新知识的时候,便觉吃力。吸收与学习的思维路径如果被扰乱,将会磨损掉大量本来不需要被浪费的时间。

保持阅读

工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阅读量都持续低迷最坏的时候是空白。有规律持续地坚持下来,大概也是近两三年的事。

今年给自己定目标是一年20本书,跟一年四五十本相比,我是阅读速度一般的人,因为想要读的书除了好读的小说散文,也有一些心理哲学育儿方面,甚至艺术史方面一些略显枯燥的。每年的年终,看着已阅读的书单,然后成就感很大,虽然吸收其实真的有限,常常看过就忘记,但是会因为这件事情的完成而更喜欢自己一点。

抓住需要阅读的每一个契机。年初去东京,边做功略边重读了川端康成,夏目漱石的好几本书,去京都就读舒国治和林文月。夏天去台湾,两个多月读完了10本。订了西厢和牡丹亭的演出票,就一字一句重读了全本。这样半年就完成全年指标。去木心美术馆前的两个月,又把大学里没有看完的《文学回忆录》大概翻了一下。这真的是促进自己阅读的一个好办法,有个小妹妹暑假去意大利,读完了一本巨厚的文艺复兴史。身边很多这样的人,真的是一件好事。

阅读这件事,也要感谢微博。我关注了好几个姑娘,高学历,漂亮,穿衣有品,居家小能手,有自己的小事业,写得一手好文,常年健身和阅读。她们的文字和照片里总有生命的温度和思想的光芒。书单更新很快,我就挑感兴趣的买来读。网络也是神奇的东西,素未谋面,不知真姓名,不点赞不评论不留言,却总能在彼此的文字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努力想成为的自己。

有人说你上班那么早,剩下几乎都在一个人带孩子,哪来那么多时间读整本书。其实越忙才越有时间啊,大学最忙的时候除了每天上课,接了6份兼职,一周七天无休,还考了很多证。学生从6岁小孩到50岁大叔不等,每天的时间都卡得几乎分秒不差,晚上坐末班车回宿舍挑灯夜读。意外的是,却在那段时间读完了很多难看的语言文字专业书,是用做笔记的方式才看得下来。也是那段时间用欧美学生练口语后来进外企感觉很受用。后来经常雄心壮志放长假要干嘛干嘛的,大多不了了之。

碎片化的时间如果合理安排,积土成山并非不可能。女儿每周画画加舞蹈课3个小时,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戴上耳机刷kindle库存,严歌苓这一类,情节痛快不烧脑,随时喊停下次继续也很容易。有时喜马拉雅,今年几本英文原著基本是这样听下来的。睡前泡脚,汪曾祺丰子恺梁实秋手头有谁看谁,散文嘛,泡个脚看几篇并非难事。学生时代其实不太喜欢汪曾祺,现在这种举重若轻大巧若拙,深得我心。其实年纪往上,吃饭穿衣生活都是一样的道理,做减法,简单又舒适。熄灯前,女儿睡着后,最近床头柜上是松尾芭蕉和小林一茶,短小精致的俳句,好梦一夜到天亮。日本文学里的侘寂和物哀,经常让我安静而清醒。思维量大一些的,比如《茶道六百年》,《山河岁月》,我会短期内尽量每天专门抽出特定的至少完整的一小时,设定deadline,并且正襟危坐,圈点勾画还要笔记,因为一不小心断了就接不上。这段时间怎么来的,除了夜深人静家人休息以后,还有上班间隙。4个月利用上班时段的各种碎片时间,读完了《正面管教》《捕捉敏感期》好几本写了满满一本笔记,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核心,这本书真的相见恨晚,既有深刻的理论研究支撑,又有详实的实际案例分析。对于火山白羊座,看完不会立刻变成一个智慧的妈妈,但是很多焦虑困扰都得到了解释和合理建议。值得反复温习,实践和思考的一本书。

关于为自己争取到时间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无论是面对面吃饭喝茶还是网聊。这些活动都费时费力,还会无情地占据大脑磁盘空间,事后还需要碎片化清理信息才能腾空间给学习。当然,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工作性质也各有各的无奈。我的工作有一点好,社交的多少完全取决于自己。

阅读是安顿身心,让我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平相处的一种方式。不记得哪本书里看到的,阅读是最廉价最方便的旅行方式,是异质世界最有效的召唤魔术,是最快速把世界转变成家乡的方法。定期阅读的习惯其实直到大学才养成固定下来,那时候时间真是富可敌国,每周一本的阅读频率可以雷打不动。每次有不开心,其实哪有不开心,用蒋勋的话说那些无端都是青春的闲愁,背起书包到最顶楼没有空调的自习教室呆上一整天,走出教学楼到操场扔下书包坐着发个呆,又觉得生活如此美妙。每看完一本书,就记一笔,每学期末看着已读清单莫名满足。十年过去,工作家务琐事之外,专注力和吸收力都急速退化,能重新捡起书本,也总算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吧。

无用之美

做点无用的事情,这里的“无用”看似无用,无关升职加薪前程,却是滋养生命的乐事。有趣的是,无用的事情多都发生于独处的时候。一个人弹弹琴,成不了演奏家,没有台下的观众,自己弹自己听。一个人看点闲书,把喜欢的电影来来回回看。

比如提前把退休后的设想付诸实践,学古筝是我在一个人带孩子最忙最累的时候当机立断做出的决定。一开始每天练琴的时间很难保证,家里人也不明白我瞎折腾个什么,一看就没有音乐天赋。两年学的还没有小孩子一年学的多。一弹琴大家就躲进房间大门紧闭。可是一旦坚持下来,形成规律,除非不可抗原因,每天至少1小时的练习,不间断上课,甚至连练琴都可以变成亲子时光。只要说我要练琴,孩子会安安静静一个人画画,有时站在边上,听久了连谱子都会背,能说出我在练的是摇指琶音还是花指。所以顺水推舟送她去上了视唱练耳课,想着也许有一天可以跟她钢琴合奏,也挺好玩的。

如果要说有用,那我这种中年出道不以考级为目的的学琴真是无用至极。从流行的经济学概念来说,也许还是沉没资本。可是人生就是各种各样的无用加成的。今年还做了一个决定看来没有错。换掉了古筝老师。却不仅仅是换个地方上课这么简单。前因说来话长,简单说起就是古筝门派众多,派系之间就跟江湖门派争斗似的,笑傲江湖里一个华山派内部还分气宗和剑宗斗个你死我活。难怪乎民乐很难国际化吧。入门老师是河南筝派,现在的老师是浙江筝派,手型技法大相径庭。要用新的思维覆盖旧的,比起白纸零起点更不容易。给所有要学乐器和要给孩子学乐器的一个小小的建议,慎选入门老师。并不是水平越高越好,并不是所谓专业就一定适合。比如浏阳河这首曲子,河南派老师用的是演奏级版本的指法,然而对我这样的初学来说难如登天,练到起水泡腱鞘炎,还是弹不好。后来老师给我改了小朋友考级的弹法,终于把整首曲子顺下来了。新老师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曲子的细节处理也格外精细。让我摆脱了动摇懊恼自我怀疑和否定的艰难时期。不管怎样,小路和弯路,都是人生的风景,有些路啊,一定不会白走。

每次家属正义凛然地说,你看的书都跟专业无关,练琴也是不务正业,能提高分数吗,能评职称吗,我的回答是不能,但我还是会做。人生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不抵触不迎合,不喜不怒地做,是我的最大宽容;想做的事,一件件慢慢努力去做,哪怕四面楚歌。人生需要不浮夸的短期小目标和长远而坚定的理想。

纳博科夫说,我们必须赋以灵魂以美感。大学的时候,古代文学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手抄离骚繁体全篇和所有注解。大家觉得这么弱智又无用,最后却成为平时成绩最重要的一份参考。同样是抄写,有人注解少抄,有人化繁为简,有人字迹潦草。老老实实一字不差抄写的都得了高分,那份作业飘飘荡荡跟着我搬家几次,现在还好好放在书橱里,上次同学来家里吃饭,打开书柜说,天哪,大学里的每一份专业课作业你居然还留着,都黄的发霉了。后来讲诗经的老师又布置手抄305首。当时大概只是胆小习惯了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经年以后,觉得那些无用功值得收藏一辈子,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影响着我对很多事情的态度。

村上春树说,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后,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微博上关注的一个姑娘,拿了御茶水女子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读着读着因为不喜欢就退学,重新考了东京大学的全自费。除了经济不受束缚之外,这种敢拼敢闯不受制于既定轨迹的生活态度也是真的。她说重新备考的过程并不那么容易,之前的努力看似白费了,但有些弯路,才是捷径啊。

大路固然前途光明,小路也有曲折之美。 无用之美,需要认真又温柔地体会。如果人生所有事项都以有用为优先标准,那岂不过份无趣。等你发现无用之美时,它就格外有用起来。

但有些件事真的无用,应避而远之,比如抱怨,群体吐槽。吐槽不会让对方变好,却让自己变坏了。工作之初,面对有些人和事总会觉得,怎么可以这样,还会忍不住把工作情绪到下班后带进家中。所以年纪大了也真不是坏事,现在的我,基本可以做到工作的任何纷扰不带进家门,不谈工作是我和家属以及朋友之间的默契。其实很多事情,都取决于自己,想做或不想做。

让家保持干净

天下扫不动,扫一屋是完全可以的。

关于没有时间打扫卫生的疑问,我的建议是每一天都打扫,你以为这是浪费时间的做法,其实真的不是。大扫除动辙就一整天,还伤筋动骨劳神劳力,而且只把大扫除当救星的人,不管大扫除当天家里多么一尘不染,整个房子的持久状态一定是乱的。

平常家里有老人小孩,每天拖地,洗完澡擦干淋浴房,刷牙洗脸前放冷水的时候洗台盆和卫生间的一些柜子角落,每天擦一下马桶,两三天彻底清洗一遍,天气允许两周换一次床品……当把事情分解开来,细化到生活的每一个习惯和细节里。这确实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需要家人的合作。比如每天吃完饭他很自觉的洗碗,然后拖地,油烟机。我负责很多直男看不到的卫生盲区,比如踢脚线,移门槽缝,家具边角,开关面板…事情是做不完的,但不能因此不做。也经常为了细枝末节吵吵,比如刷完牙为什么不擦干漱口杯再放进去,牙膏为什么又从中间开始挤,洗洁精瓶子怎么又不放正又45度角歪着,洗完脸水龙头上的水渍为什么不擦,充完电充电器为什么不拔。在小吵怡情的磨合里,各自向前或向后一步,整个家就越来越干净。

喜欢拾掇家的人啊,一定从生活的反馈中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认真吃饭

汪曾祺说:“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因为很多时候,做饭费时又麻烦,如果不是有执着的情谊,谁愿意处理繁琐的食材,忍受油烟的熏染,搞得一身疲惫呢?爱做饭的人,往往不自私,他们懂得温柔对待一饭一蔬,懂得如何付出爱,懂得怎么把生活过出光芒。汪曾祺本身就是个饕餮客,读《食事》和《慢煮生活》,能忍住不咽口水的,大概是四大皆空了。

只要有可能,我都会在家自己做饭,实在来不及,宁可吃冰箱里存着的冷冻馄饨水饺也不会点外卖。一方面长期寡盐寡糖简单饮食养出来的中国胃已经不适应外面的口味,另一方面,即便山珍海味,但凡要排队等位或者用餐环境带一点嘈杂,我都会选择回家吃碗面条。全年到外面吃的数的清的几次是西堤牛排。有人觉得买菜做饭收拾太累太耗时,对我而言,在洗切炒煮的忙碌里,在下厨房里学新菜然后实践的轮回里,满足感和幸福感是逐渐递增的。

今年还养成了带饭上班的习惯,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提前准备好四到五天的食材,大多数是易清洗易烧的,蔬菜比如胡萝卜西红柿西蓝花青椒生菜西芹等,荤菜里虾仁龙利鱼五花肉牛腱子牛腩,一周一趟山姆店,冰箱里基本不断货。卤牛肉可以作为来不及做大荤时候的替代。有时还会带个浓浓的番茄蛋汤。坚持一个月以后,就会慢慢成为习惯。认真做饭吃饭,才是最简单的爱自己啊。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中国人的风雅是家里摆着几个大书架,一架精致的古琴;泡一壶茶要讲究几十道程序,点一柱香能精确到风向。如果书与琴只是摆设,茶与香成了门面,那就是附庸风雅了。理想的生活不是远离柴米油盐,而是能在平常生活里找到一丝光。

突然想起一句海子的话,最近成了网红。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再见,2018,你好,2019。大海星辰,皆是归途。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最后的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