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写作的你,可曾读过《文心》?

前两周,好友端木潇潇写了一篇文章,推荐夏丏尊与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的《文心》(已发表于微信公众号“重读大学五十本书”)。和大多数读者一样,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看到“文心”这两个字,我最先想到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述古代文学理论的名著,没想到居然还有一本讲现代语文知识的《文心》!

惊喜之余,其实我的内心还是有些许疑惑的。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再去读讲中学语文知识的书有意义吗?这样的书会不会很枯燥?跟高中课本一样,讲一堆的理论。我始终坚持认为:读书应该是讲趣味的,尤其是课外书,有兴趣我才愿意读,否则,即使是名著或畅销书,我也只能暂时把它们束之高阁了。

还是潇潇打消了我的疑虑。他告诉我说他准备去图书馆借一本《辞源》,因为读过《文心》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自己写文章下不去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词汇量不够,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辞源上会罗列很多词义相近的词语,方便写作的时候进行替代。看到他人从书中获得了成长,我受到很大的鼓舞,当天下午便去图书馆找来这本书,读了几节,我就决定暂时放下其他书,专心攻读这一本了。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浅显易懂,趣味性强;二、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首先讲其趣味性。这本书是通过讲故事的体裁来展开的,文中虚构了一个中学课堂:王老师以及乐华、大文、锦华等上进的学生。通过王老师与这些学生的课上或课下的交流,将那些枯燥的文学理论知识介绍给读者。比如里面讲触发的一节,其实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如何读书,但是作者没有选择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乐华及父亲之间的通信,间接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游戏而已。所以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何为触发呢?由一事联想到另一事,是触发;书中某一句话与平日里所读过的书或日常生活有关联,是触发;或者是某句话能够成为理论说明的例子,这也是触发”。通过这种形式的表述,我立刻就明白读书是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一味地死读书,只能做个书呆子罢了。

然后是实用性。这本书共三十二节,一节谈一个话题,内容涵盖习字、作文、朗读、修辞、文学鉴赏等方方面面,几乎涉及了中学语文所能接触的所有知识点。有许多内容,即使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很实用。比如里面讲习字一节,作者认为现代人习字应该要达到这四个标准:迅速、准确、匀整合式。

现代人生活繁忙,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时间经济,写字迅速是当然的;文章写错了字,自己不能发觉,以致误事,固是实际损害,而写错在先,后经发觉,于是涂抹的涂抹,填注的填注,拿出去竟不像一件东西,也是形式上的缺点。所以,必须把准确作为写字的标准,落笔要自始自终没有错误;匀整和合式是现代人写字美观方面的最低标准,仿佛一条水平线,够不上这条水平线的,就拿不出去。因为拿出去会受人家的鄙视,至少也要引起人家的不快。

读了以上这些,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认可这四条习字的标准,更会惊叹作者这句总结竟如此准确、精炼!

能够发现这样一本书,我内心很激动,但也有些许遗憾。如果我中学时就能接触到这本书,并且认真领悟其中真谛,我想我的文学素养、写作能力恐怕就不是现在这样的水平了。我甚至不禁遐想:如果我是中学语文老师,我一定要求学生去读《文心》!

往事不可追。事实上,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中学了。但是,最起码我们现在还有机会接触到这本书,去重修这堂遗忘多年的语文课。这一次,我们不为考试,只为自己!


热爱写作的你,可曾读过《文心》?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热爱写作的你,可曾读过《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