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非虚构类英文读物挺近

回看过往我的藏书,虚构类、译本、中文、古文.......,是主要的关键词。当时的我,有些收藏癖,以出版社、作者为筛选标准,从孔夫子的各家网店里,按价格从低到高,一股脑儿地买下,一来想着可以填充基础读物,比如二十四史的大部头、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网格本......不一而足,想着可以买来,满满体验,killing time,也想着可以借此跨界,弯道超越,以弥补久不积累的那个浅薄的自己;二来觉得可以充门面,作为家里的墙壁装饰,旧书价格之便宜,可比壁纸、墙饰便宜多了。

每天的浏览、筛选、收书、修补、冷冻、排列......到也是认识了许多个人名、事件、历史、逸事,渐渐多了的买书如山倒,读书则像抽丝一样地慢,但这种慢,也比没有屯书之前的时候快多了。

渐渐地,基础读物给买个透了之后,就沉溺于小说的世界了。还是被作者牵着引进去那个世界,体会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这在人情世故方面,多了些虚拟体验和所谓的体悟。但这大多是情感层面的同情,而没有剖析,更无总结。

当时没想着向非虚构类挺近,因为觉得非虚构类书,常有更新的版本,以致旧版没啥收藏的意义,就这么个为了囤积想法,把我挡在了非虚构类世界的门外,失去了增长的机会。当然,在知道了查理·芒格的思维格栅理念之后,也读了比较多的其他学科的入门书——由该领域大家写给大家的书。算是囫囵吞枣地知道了一些学科的基础概念,仅此而已。没有进一步的融会贯通,也没琢磨“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买来的书,有个君王的占有欲,每本书尽量掠过,留下写评语。现在想来,这评语似是狮子为确认领地而撒的几泡niao。

对于一些买不到的英文书以及如《杨小凯文集》、《山沟沟的太阳如何升起》等,则打印出来装订,这部分的书倒是相当仔细地看、相当认真地读,心怀敬意地收藏着。我就添了一个选书的新标准——越是被禁,越是可长见识,越能获取新的信息,也越值得看。

这一切还是我没买kindle、没有阅读电子书的意识之前。

一次偶然,也为了装bi,买了新出的kindle oasis,倒腾数日,也设置了一些常用的功能,渐渐就往非虚构类的英文书进发,先读了一些传记、心灵成长类的不需要多少生僻词的能顺畅看下来,过后能无障碍地听下来的audiobook。这时,才算是有突飞猛进的感觉,每日的新鲜的idea,以实验、对照的可证伪的办法,对旧有观点的颠覆与修正。

比如论语,不可否认是孔子那时候人的思想的顶峰,但2000年后的我们,除了考据的理由之外,还是想从论语那汲取人生体验、行事准则,这怕是不妥吧。极端来讲,像是一个受过现代临床训练的内科医生,在疑难杂症前,向《黄帝内经》求助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着非虚构类英文读物挺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