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一批90后,我不出家

“手里的保温杯水温未凉,办公室的90后已经找到人生新方向:他们宣布成佛了。”

我是第一批90后,我不出家_第1张图片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被一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刷了屏。事实上,以“第一批90后”来拟写标题的网络文章已经不少,譬如“第一批90后已经离婚了”、“第一批90后已经秃顶了”、“第一批90后的身体已经垮了”……无论是哪一个标题,总结起来恐怕也就四个字——“未老先衰”。这又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继“脑残”、“自私”、“非主流”之后的又一个“标签”。

我是第一批90后,我不出家_第2张图片
我是第一批90后,我不出家_第3张图片
我是第一批90后,我不出家_第4张图片
我是第一批90后,我不出家_第5张图片

作为90后,大概内心是不太愿意接受这个标签的,然而“唱衰”90后的却又往往是90后自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在我看来,这是在集体焦虑下,90后的自我解嘲而以。不可否认,自我解嘲是对抗焦虑的有效自我防御手段之一,你看,“我都承认我是个废物了,你还能拿我怎么样?”

“第一批90后”,字面上来说,就是1990年出生的人。我就对号入座了。出生月份稍大一些的已经十足27周岁,属于典型的“奔三”族了。然而不知从何时起,30岁被看作一道分水岭,如果一个人到了30岁还无房无车无存款无妻儿,那么似乎就成了世俗意义上的loser。这是世俗观念绑架产生的焦虑。

曾经有身边的朋友调侃我们这一代:“我们高考了,新课改来了;我们要读研了,研究生教育开始收学费了;我们要毕业了,行业不景气了;我们走上职场了,又要延迟退休了……”也有人在贴吧上这样描述90后的窘境:“80后的人口空窗期红利没占着,00后的各项福利已经过了年龄线,90后处在中间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背着各种不知道打哪来的黑锅,还要贴上中年人的标签!”所有这些,都是90后对“生不逢时”的哀嚎和申诉,折射的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无助和焦虑。

自从社交媒体流行,我们的生活正被社交网络里的虚幻迷惑着。微信朋友圈让我们无时不刻了解着别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曾经班级里的落后生这两年生意做得不错住进了小别墅买了豪车;只有专科学历的前辈事业步步高升已在当地声名鹊起……然而大部分人在社交网络上呈现的都是化过妆的自我,社交网络就像一个可怕的完美世界,似乎每个人都过得比我好,好像只有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而这种来自盲目攀比的失落感,也是焦虑的源头,尽管只是庸人自扰。

若干年前,大学毕业面临抉择,在小城市工作还是去大城市继续深造曾纠结了我一年之久。最后选择了后者,借用一句已经有点过时的话来说,选择了“诗和远方”。然而“诗和远方”远没有社交网络里描述的那么美好。

我是第一批90后,我不出家_第6张图片

我想起了第一次在魔都租房。我租在了市中心一个还算高档的小区,150平左右的公寓被房东用隔板隔出了十间房,属于我的是一个由厨房改造而成的不足十平米的地方,除了一张单人床和一个衣柜,几乎不剩什么空间,如果穿得臃肿些走路都得侧着。卫生间在阳台上,是房东临时搭设的,有抽水马桶和洗手池,这就是所谓的“独卫”,在租房市场上是可以作为卖点的。跟我一墙之隔的是公共卫生间,深夜有人上厕所,冲马桶的声音几乎就在我耳边,因此常常被吵醒……有一次钥匙落在房间里,下班后敲了半小时的门没有人应答,最后只好花钱请开锁师傅,然而其实分明有人在里面……身边很多朋友也吐槽过类似的租房经历,有人笑称没几个租房故事的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身在魔都……我们一方面自嘲为“蚁族”,承受着物质和房价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回到小城市……

这种境况大概也正代表了高喊“出家”之90后群体的真实面目。一边以“出家”的段子自嘲调侃,一边又不肯屈从于现实的考验,不轻易妥协。即便摔倒了,也无非是掸掸灰尘重新站起,因为他们始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他们而言,“出家”无非是自我消遣的工具和自我掩饰的道具,仅此而已。

信以为真,你就输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第一批90后,我不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