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忘不了的时光(上)

       

中学历史课——忘不了的时光(上)_第1张图片
老版的历史教材之一

       我的第一本历史读物是姐姐的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中国历史,不厚,封面上是长城亦或者秦兵马俑,封皮配色低调而古朴,凝聚了几千年的时光。男生似乎天生就对历史有着兴趣因子,那年暑假,一本历史教材以故事书的形式吸引了一个好动的少年。我仿佛看到了一双虚拟的手对我摇啊摇,“来呀!来呀!”

中学历史课——忘不了的时光(上)_第2张图片
杨柳依依

       几年后,我读初中,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课本。当然,还有配套的习题集和历史图册。历史课本已经不是记忆中的封面,我也从当初那个好动少年成长为了更好动的少年;不变的是对历史的兴趣。再次相见,感谢那份热情还在,我一定会把你学好!“历史,你好!”

       拿到课本的那个晚上,我用一节晚自习的时间把整本课本浏览了一遍,顺便翻了一下历史图册。至于习题集就兴趣缺缺了,就在那放着吧,反正我又不做。此时的我,依然对即将开始的课程充满了信心。然而,稍后的历史课程给了我迎头一击。“年轻人,你想象的太美好了。”

       历史是一门中考必考的课程。这年头儿,什么事一跟考试挂上钩,好事也能变坏事了。再加上历史的性质偏文科,与我平时调皮捣蛋的气质不符,自然也就不上心了。历史课变成了难得的休息时间。偶尔也看看教材,但是以小体字部分的小故事为主。比如,老师在讲台上讲“文景之治”,我在下面看苻坚的“投鞭断流”。老师讲着课,慢悠悠地从讲台上踱步下来,嘴里说着“把这一句标下来,这是‘文景之治’的重要意义,很大的可能性会考。”走到我面前,低头看一眼我的课本,扭头看一眼自己手里的课本,再看一眼黑板上自己的板书,最后对我说:“你的书翻错页了。”

       那时候我们对历史不够重视,将其和难兄难弟的地理、生物合称为“小三门”。我们以为这样的课程平时不用学,考前背背就好了。可怕的是,学校也是这么认为的:每周只安排两节课不说,还准确的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把这些课程安排在上午的第四节和下午的第一节。这两个时间段的异同点是:前者同学精神和思维都比较活跃,后者是同学精神萎靡;相同点就是学习效率都不怎么高——前者是太饿了,把心思放在了即将到来的午饭上;后者是太困了,昏昏欲睡。

       即使是这样,也总得检测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吧。考试就更尴尬了,试题一点都不照顾我这资深历史爱好者的感受,选择、填空、问答,变换着方式荼毒我幼小的心灵,你问我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我就忍了,你还非问我刘备建国是哪一年,接着就问我辛亥革命有什么重要意义。抱歉,这些我真的不知道,就算现在问我,我也得百度一下才确定。而且,我特别想知道记住这个时间有什么重要意义。难道他们笃定我会在某天写出这样一句话:在刘备建国1796年(刘备公元221年称帝,百度查后,跟自己脑中的答案对比,误差小于10)后,我在这用键盘胡说八道。“我想是考试耗干了我最后一点对历史的兴趣。”

       高中的历史就更无聊了,大多都是在讲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制度。高中的历史课只有一年,一年后,文理分科,从此我告别了历史课。这一年中,唯一值得提的是,最后的期末考试中,我的历史成绩最高——91分。然后,我在随后的文理分科的意向表上写了“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学历史课——忘不了的时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