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独白

一个不再是小孩的人很难迷恋上纯粹而美好的事物,开始学会和任性与稚气挥手说再见。

我今年20岁,我理解的孤独是你不合群的孤独是表面的,可是你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明明和有些人只是泛泛之交,关系没有那么的好,彼此相处的时候却要一再的强调友谊,感觉就像是没有经济基础,但一直嚷嚷着要上层建筑,真的很厌烦这种在一起时的做作。贺拉斯说“你在孤独中也仿佛是一群人”,我想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没错,即使你走进拥挤的人潮,你也还是孤独的。而且这个城市从来不缺少通宵达旦的寒冷与无处盛放的孤独。

放眼望向周围的人群,大多都在标榜和放大自己的孤独,朋友圈里的N多动态就诠释了这一切,似乎各种网络平台都是大家记录平常生活的日记本,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的生活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大家都分享自己最好的一面,让生活看起来似乎很精彩,只是不算知是否有人用心去看。很多以前关系还不错的朋友,慢慢因为各种社交平台沦为点赞之交,最后留在身边的只有三两挚友。

过去的我也是个手机控,恨不得把日子里的点点滴滴都在朋友圈里表现出来,直到有次惯性刷微博时看到一篇“停用朋友圈一个月的报告”作品,震惊博主停用朋友圈前后生活里的变化之外,也因为那段期间和我爸闹别扭,他总觉得我读书太少文学素养太差,虽然这在某种程度是客观事实,不过被人揭穿弱点的滋味总不会好受,我决定效仿那位博主的做法,把停用朋友圈后的空闲时间用在去图书馆看书上,刚才统计了一下从开学到现在的三个月时间里我看了15本书,平均每周一两本,每本书都有写读后感所以收获蛮多的(因为看的是中文经典名著所以写读后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通过读那些经典作品,我才认识到自己以前的知识面与视野有多么的狭窄,也开始明白以前的自己真是无知的可怜,却还要装出高傲的蔑视或者虚伪的谦虚来避免交锋。蒙田在他的随笔录里写道: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养成了浮躁、爱出风头的性格,以致不再注意善良、节制、平等、恒心以及宁静的品质,我们自己又是怎样的呢?反复无常、犹豫不决、浮移不定,痛苦、迷信、担心未来的事,甚至担心身后的事,野心,嫉妒,羡慕,贪婪无度,战争,谎言,不忠,诽谤和好奇,当然还有自我吹嘘的这种高超推理能力和判断认识能力,但就因为这样,我们陷入数也数不清的情欲纠纷中,使我们付出惊人的代价。如果不看蒙田先生的简介,我不会相信这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的人文思想家说出的话,他对人性的认知已到达一种超然的状态,跨越五个世纪的时间长河,人性中的缺失和弱点被他描写的淋漓尽致。我们的生活跟随浮华的网络躁动,在朋友圈所晒的幸福是一种选择性的,那些需要独自品尝和承担的黑暗力量才是真实的生活。

一个月前有幸在吴晓波读书讨论会上认识到西电大、西工大的学姐学长,他们的言谈举止让我认识到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区别,深刻体会到学霸与普通学生之间出现差距的原因。学霸的读书范围不局限于专业课本,他们感兴趣的还有经济学、心理学和逻辑学,因为阅读这些书籍会让人对钱的管理、心灵的建设与思维的拓展得到明显提升。作为一个社会人,即使现在的身份还只是一名学生,终有一天会踏入职场、走进社会,那么对金钱、心理、思维逻辑都需要用一个理性的认知态度。以前的我不太想这些东西,如今听了各位前辈交流经验才有意识的去深入思考这些问题。那个书友会把我从自己的小圈子里拉了出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丰富精彩的世界,也认识了一群学识渊博的人,他们当中有研一研二的学姐学长、在职读MBA的博士、还有企业的管培师,每次他们在微信的讨论组里在讨论一些学术和工作上中出现的问题和看法,看着他们讨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都会得到许多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深度决定层次,广度放大层面。 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的确需要多接触一些优秀的人,这样才能够对比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能够避免成为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

时间流逝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感觉和思想稳定下来,摆脱一切急躁。

在这个最好的年纪里不如闭上眼睛,少看外面的世界,给自己留点空间去成长。把要在朋友圈里晒找各种角度拍出美腻自拍照用来敷个美美的面膜,皮肤好了颜值不用美图秀秀也不低。把为了博取关注无病呻吟的时间用来学学怎么画眉画眼线,女为悦己者荣是亙古不变的道理(比较安慰的是经过半年多的历练我已经不是手残党了)。

在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条路上最重要的是学会与自己心平气和的相处,自视甚高会摔得很惨自轻自贱也只会换来更多的轻贱。这个过程也许是一年或者五年甚至更长,走在这条路上的时候不能惧怕孤独,  要学会自己背负辛酸。一开始便要学会不被廉价且抑制自我的情谊所牵绊,不必挖空心思去想如何结识更多的朋友。自己丰盈充实了才会有更多的维度去吸引投契的人,从而成为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