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文| 有书Tina· 主播|简宁
有书君说:
有人的思维、情感活动的地方就有心理学。
相较于对身体的重视,我们对心理真的忽视了太多。
了解心理学,拥有智慧人生。
我们的新栏目《有书心理》,和书友们又见面啦!
“三分钟心理学,带你看穿人心。”
今后每周三有书君都会与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常识来对抗生活中的难题~
话不多说,快来看有书君今天的分享吧。
记得杨澜曾问周国平:
“为什么我们都把好脾气留给外人,却把坏脾气留给最爱的人?”
周国平无奈地笑着说道:
“这个错误,我也常常犯。”
看起来像个悖论,但在现实中却频繁发生:
越是对陌生人,我们越是宽容,可是对于最亲密的人,我们却异常苛刻。
@小天:女,30岁
我有一个公认的好老公,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热情友善,乐于助人。
同学借了他5000块钱三年没还,每次我催他,他总说“对方一定是有难言之隐”;
同事因为去约会,将没做完的工作甩给他做,我替他打抱不平,他却说“算了,都是同事,互帮互助应该的。”
外界没有人说我老公半个“不”字,大家觉得我嫁给这样的老公一定幸福得不得了。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老公对我就像换了个人。
有一天我上班忘带手机,他联系不上,勃然大怒,回家后嫌我丢三落四,两天都没搭理我。
工作上因为我的失误耽误了一个订单,老板都没怎么批评我,他倒是没完没了。
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对别人他可以那么宽容,那么善解人意,对我却要这么苛刻?
他说这是因为爱我,是对我好,可是这样让我极度不适的爱和好,我宁愿不要。
@猴子看天:男,28岁
我们是姐弟恋,她比我大三岁,我喜欢她身上的那股独立干练的劲儿。
可是现在她对我的苛刻却让我越来越受不了。
没及时接她电话,她会暴跳如雷;
没按照她想要的方式在她失落时及时给予安慰,她会大闹不休;
她喜欢吃西红柿,可是家里没有了,我煮面只放了鸡蛋,她嫌我心里没她。
对外人她根本就不是这样,可是对我却如此苛刻。
和好之后她会说,她也不想这样对我的。
可是到了下一次,一点小事,她依然会像个鞭炮一样,一点就着,我不知道这段感情该何去何从了。
@滚蛋流金岁月
我从小到大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一直很好,但是我不论怎样,都无法做到我妈满意。
我考99分的时候,她会说为什么能扣掉那1分?
我考100分的时候,她会说考100分也没什么好骄傲的,要继续努力。
对外人她一直亲切友好,只是对我和爸爸,她却非常苛刻。
她说因为我们是她最亲近的人,但是我不理解,“对最亲近的人不是应该更好才对吗?”
可是没想到,长大后,我变成了妈妈的样子。
婚姻中,我忍不住就会对伴侣发脾气,别人犯错我很容易就原谅,但是他不行,他只要有一丁点不到位,我就火冒三丈。
我讨厌这样的自己,却总也控制不住。
心理学中有一个错误定律:人们日常所犯的最大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生活中,这种情况其实太常见了。
有一项持续了30年的调查,在2014年发表了研究成果,研究发现:
比起陌生的人来,对于那些我们最亲密也是最接近的人,我们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它不仅限于爱情,在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爱人、密友之间都经常发生。
越是陌生人,我们越客气和宽容,但是对于亲近的人,我们却常常无理而苛刻。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认为,婴儿参照父母所给定的方向,逐渐塑就了自己的自我观。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在跟孩子的互动中,给孩子的多是正向的反馈,孩子会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爱的,这会逐渐塑造他的自尊。
而一个缺爱的原生家庭,就容易给孩子内心造成情感创伤。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伊能静。
她有7个兄弟姐妹,但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
她跟着母亲生活,16岁就脱离家庭一个人出来闯荡,因此她的内心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
而心理有创伤的人,在步入亲密关系后,会在潜意识中期望对方可以疗愈自己。
武志红曾说:
“步入亲密关系的两个人,会将对方投射成自己“理想的内在父母”。
那些父母没有给过的爱和接纳,他们会希望伴侣加倍补回来。”
由此就延伸出了控制,而这就为情感的变坏,埋下了伏笔。
采访中伊能静表示,在遇到庾澄庆的时候:
“自己看到了他就像是看到了救命浮木一样,可以将自己家庭带给她的痛苦通过他来解决掉。”
面对外人时的清醒和理智,在亲密关系中常常会烟消云散。
越是得不到满足,越是想要控制,一个人有多愤怒,就有多需要别人。
愤怒和不满不过是在表明:我受伤了,你看不见我的需要。
而这带给庾澄庆很大压力,最终两个人的婚姻走向终结。
可是,亲密关系中,为什么不能坦诚地表露自己的需求,而要用苛刻、控制的方式?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原始印象是,只有弱者才需要别人,一旦承认了需要,就意味着我依赖于你、离不开你,
不行,自尊上受不了。
于是,我们用刻薄、激烈的态度来对待那些我们本该温柔以待的亲人。
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遭遇父母离异的情况,我们的原生家庭也很有爱,为什么我们同样会犯这种错?
情感忽视,其实无处不在。
我们的需求被父母粗暴拒绝,我们的情绪不被父母理解。
在我们小时候,这些事情都容易造成内心的情感创伤。
对亲密的人苛刻,导致的结果就是,亲密的人被伤害,而我们自己后悔自责。
很明显,这不是我们的初衷。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改变这种困境?
“三分钟心理学”充电时间
01、每周一次跟自己对话,觉察自己内心的创伤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察的人生不值得过”“你要认识你自己”。
正如上文所说,我们对于亲密的人苛刻,大概率是源于我们内在那些未被疗愈的创伤。
你要去察觉它,才能疗愈它,如何做?
建议你每周挑选一个安静的时间段,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安静的环境,展开和自己内心的对话:
我心里有什么烦躁和痛苦的事?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它们来源于哪里?
伴侣该为此负责吗?
如果我的焦虑不安跟TA无关,我这样对TA,是不是在让事情变更糟?
我内心的渴望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些渴望?
每周一次,你对于自己的认知就会越来越清晰。
下一次在对亲近的人发火之前,让自己暂停三分钟,告诉自己这些怒火暂时先不发,等这周与自己对话完成后,再做决定。
02、感情中少一些控制和强迫,树立正确的界限感
“界限感”是近几年心理学界的热词,大家都在谈界限,根源就在于任何关系想要和谐良好运行都少不了恰当的界限感。
婚恋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无不如此。
人们犯错误往往是在亲密关系中:
“因为你是我最亲近的人,所以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对你的要求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该听我的。”
而这,就是情感勒索和情感操纵的逻辑。
真正良性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亲密有间”的:
我们既亲密,又有距离;我们既相互扶持,又各自独立。
所以,少一点控制和强迫吧。
在不违反大的原则下,让TA自由做自己,只有这样两个人才能拥有和谐的情感关系。
03、用更科学的方式来沟通,用成人化的方式表达需求
表面我们对于亲密关系苛刻,但是本质上无非是在表达我们的需求。
那为何要用这种孩子式的表达方式,而不用成人的方式来表达?
为什么说这是孩子式的方式?
孩子才会在要不到糖果的时候,大哭大闹。
我们现在虽然不会像孩子一样倒地打滚、大哭大闹。
但是我们愤怒、斥责、悲伤等应对方式,同样是用我们的情绪发泄,让对方就范,本质上是一样的。
那何为成人的表达方式?
就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不要拐弯抹角。
“你不接我电话,让我很伤心。
因为吵架之后,我特别希望我们可以彼此沟通,而不是情感隔离。
我很需要你在这种时候告诉我,虽然我们吵架了,但是你依然很爱我。”
这就是在表达真实需求。
我们只有看到了真正的自己,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需求,让关系更加和谐。
写在最后:
亲密关系之旅,实际上是一场发现自我、自我疗愈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能始终保持对自己的观察、觉知和修正,你不光会收获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更会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扫描下方二维码
获得专属于你的心理学卡片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