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阉割

记得《伯凡日知录》有一期,讲中年危机。他说现在美国有些教授不愿意招收中国学生读博士,原因是中国留学生考博士的能力很强,博士期间也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并没有真正喜欢上这个专业,而只是把它当作提升就业的一块砝码。因为他们毕业后,追求的是更高的职位和薪酬,只看薪水高点,即便专业相差远,也可以放弃许多年的训练,跑去华尔街。并没有坚持下去做的想法。让他们感到可惜,感觉到自己付出的浪费。由此可见,这些学生当初的选择并非真正的兴趣,而是为读书拿文凭,提高就业水平而已。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育上的一大漏洞——目标阉割。

所谓的目标阉割,指的是从小到大我们所受到的教育,都是外在驱动型的教育模式。什么是外在驱动性呢?比如一般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会对孩子从小贯输一种理念,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就考不上重点小学,考不上重点小学,你就考不上重点高中,上不了重点大学,然后就不会有好的工作和前程。这种非常明确的目标设置,它是基于一种恐惧的心态,害怕落后,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是源于安全感,于是将这种恐惧转化成努力学习的动力。于是我们一路上都有目标来作为向导,鼓励我们一直向前。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目标就指向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问题是这样的目标并不是内生型的,而是外部强加的。我要努力学习,是父母亲让我好好学;我要好好学习,是因为同学们都在学,我不学就落后;我要好好学习,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肯定。所有的这些目标都是向外的,但是我的需求是什么?我想做什么?这个问题被长期忽视。每个孩子其实都有自我探索的阶段,但是这种自以为是的探索往往得不到家长和外界的鼓励,也许开始还会有所察觉和挣扎,慢慢地就会感到自我的这种需求是不重要的,因为大家都没把它当回事,以至于他们失去探索的热情。即便是的孩子各种爱好兴趣,都是为了增加升学的条件,而并非全部是出于喜爱,里面有太多直接的,功利的因素。可以想像,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多少学生能够逃脱周围影响,而专注于探索自己的需要呢?这就是内生目标的阉割。

内生目标被阉割的后果,也许开始并不会太明显,因为一路上都有目标相随,升学,工作,结婚,生子。当这些目标基本上得到实现后,一般会到中年,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当这些阶段性目标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后,没有了外在的目标,也没有人来管你了,这个问题就出来了——他们普遍找不到方向,陷入迷茫和焦虑。这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习惯性愤怒,习惯性焦虑和习惯性迷茫。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期是年轻的时候。他说人在年轻的时候

要想办法解决三个问题:自己最有兴趣的事情是什么?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是什么?这个社会最需要你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解决得越早越好。因为这是解决一个内生目标问题。办法就是多尝试,多实践。有了想法就要去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你才知道自己方向在什么地方。有些人你看他做的事情非常杂乱,有时甚至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去做这个东西,其实详细考察,都是有一个内在上逻辑和指向,那就是自己的深层追求到底是什么?也许这是一个人最终迟早一点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是内生动机的根本出发点。只有理解和解决了这些问题,人才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才不会被那些外在的短期的阶段性目标所困扰。有这个目标的人,在某一阶段也许要慢一点,但会越来越坚定,因为方向明确,才会有积累。而不少成就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而不是跟随外界的影响,东一棒子,西一榔头,最后一事无成。

这其实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基本认识,认识你自己,是一个深刻而根本性的问题。越早达成,越有利于个人长期的稳定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个人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也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观点。非暴力沟通一个基本的原理:人的自责,指责都来自于个人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一个人如果要活得快乐,那么必须是内在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如果一个人的行动不是出于对自我需求的满足,而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比如恐惧,惭愧,内疚,职责,那么他最终会处于一种应付,不得不去做的这样状态,心有不甘。因此就会处于不快乐的状态,如果能够深切体会到自己的内在需求,把应该做,不得不去做,变成选择去主动做。通过这样的行动来让自己得到满足,从而处于一种自我实现的状态。那么它的人生就是由内向外,主动积极而不是消极应付的。

李笑来老师经常讲到的两种人格类型:进取性人格和表现型人格。进取性人格就是把自我成长作为目标,从内部需要出发,向内求。表现性人格就是行动和目标是为了得到外在奖励和肯定,向外求。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得出,现在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是表现型人格类型:那就是我做的这一切,基本上都是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同。这种类型也能够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它由于把别人如何看待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而把个人的成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因此就会造成过分在意别人的意见和看法,而别人的看法是不确定,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没有一个确定的衡量标准,就会感到失去方向。

以上三种说法不同,但是其背后深层的道理是相通的。就是个人行动与目标和动机的关系。

结论是:是否具有内驱性的长远目标是影响个人成就和幸福关键因素。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标阉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