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松,1952年生,广东澄海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跨世纪之星”荣誉称号,2007年当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画学会顾问、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广东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并担任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艺术顾问。
主要作品有:《潮的失落》、《心花》、《个个都是铁肩膀》、《诱惑》、《天音》、《南粤春晓》、《岭云带雨》、《高原甘雨》、《甘雨过山》等。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1992年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 ’91中国西湖美术节银奖(版画最高奖)、“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80-90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一等奖以及广东美协50年50件经典作品奖等多项大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原中国版画家协会、美国驻华大使馆、澳大利亚佩斯艺术博物馆、日本国际版画艺术博物馆、泰国国王钦赐淡浮院、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机构收藏。出版有《许钦松》、《许钦松版画集》、《许钦松山水画集》、《许钦松自传体文集》、《当代名家精品—许钦松》、《象外之象—许钦松山水画集》、《时代意象—许钦松艺术研究》、《年度大家—许钦松》、《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家—许钦松》、《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许钦松》、《此岸•彼岸—许钦松谈山水画艺术》、《荣宝斋当代书画名家——许钦松山水画集》等。
宇
宙
意
识
与
诗
意
情
怀
2008年9月,许钦松先生率团,应邀参加在意大利米兰市举办的“阳光米兰,中意优秀艺术家邀请展”,在这次展览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许先生的山水画原作。
这是一个敞开式的展厅,中国艺术家以水墨为主体的作品与意大利艺术家色彩斑斓的油画作品一起展出。我发现,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都被这种敞开式展厅的巨大空间吸附率吞没了。而许先生的作品,却以纯粹的水墨语言控制并领导了这个空间。
与意大利艺术家大尺寸的大幅作品相比,许先生这几幅作品不大,只是4尺整纸,是什么原因使这几幅作品脱颖而出呢?我远观近察,反复揣模,终于发现其妙处——“宇宙意识”与“诗意情怀”。
一、“宇宙意识”的大美之象
说许钦松先生的山水画具有一种“宇宙意识”的大美之象,是因为他的作品意象宏大,充沛着“气”、“力”之美,苍茫浑厚,生机勃发。这种大美之象,既是观念性的,也是技术性的,用中国传统哲学语言说,它是“道艺一体”的。
从观念性说,许先生作品透出的“宇宙意识”是中国儒家美学观的体现。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是“中和”之美。儒家经典把“中和”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的空间意识是把天当作房舍(“天地为庐”),“中和”的宇宙是一个以现实政治和以父权制为中心的整体和谐的宇宙,因而,体现在儒家的艺术观上,它必然要求有一种与父权制的威仪和庄重相应的“雄健”、“充实”之美;要求艺术必须仿效“天行健”和“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易传》)。孟子强调艺术家必须有一种无所依傍的人格力量,同时把这种人格力量提炼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美学范畴,所谓“可欲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为神”。
许钦松先生的山水画着力于建构一种“厚、稳、健、大”的“宇宙意识”,其作品中的山水形象不是简单的自然物的再现,而是儒家“比德”美学观的呈现。这次意大利之行,在德国法兰克富机场转机之际,我们有过三个多小时的交谈,亦论及儒家的哲学观问题。他说“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因为有仁德的人宽厚、沉稳,心境雄健、博大,故而从山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厚、静),所创作的山水作品自然就如同物理形象的山一样沉静、坚定、安稳。智者所之以乐水,是因为他的才智与思维如同物理形象的水一样是活跃的、进取的,流动不止的,因而从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动”)。所以,具象的“山”是“仁者”的有形符号,“水”是“智者”的有形符号。他认为自己的山水画创作观念正是依据于儒家“君子比德”这一原则而形成,所以,当这种“比德”的意指渗透在他对山川的塑造时,笔下的山川虽以自然物象为素材,但已经超越了具体自然物象的某一具体景观,一方面转化为壮美而浪漫的意象笔墨;另一方面转化为具有儒家“浩然之气”的审美价值指向——“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而当这种“比德”的意指渗透在画面的流云时,流云便如水流般地有了在浩荡气息中如涟漪漂移的生动之象——“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正是因为许先生的作品中有了这种“比德”的意指,故而,我们观看他的作品时会明显地感受到一种“宇宙意识”的大美之象,一种特定的肃然起敬的情感油然而生。
从儒家哲学观出发,许先生对五代两宋,尤其是对北宋画学精神的继承与再造情有独钟,其作品透出的“宇宙意识”并不以微观的笔墨取胜,而主要是靠微观的笔墨和章法组织构成的高妙境界而令人叹服。
从技法上说,他的画画有一种“入木三分”的美,这种美是他在作画过程中运笔稳健、中实、苍润、有力的体现,作品中充沛的”气”、“力”之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这种“入木三分”的笔墨使用。当然,这涉及到一个问题,许钦松先生的画由于多写气势恢弘的宏大气象,使人一眼望去,往往只见山势而不见笔墨,因而有人诟病其“无笔墨”。其实,在本质上,许先生的的笔墨犹如万里长城的砖石,当你放眼看万里长城时,见到的是它回旋于山势的宏伟气象,很难看清那一块块的砖石。但是,如果没有了那一块块的砖石,万里长城的恢弘气势由何谈起。这就是说,许先生的笔墨是一种“大笔墨”, 它重在画面境界的生动勃发而不在于小桥流水般的细微刻画。然而,当你仔细观看画面中的微观笔墨,即可发现,不仅笔法上极守法度,而且笔笔具有生动勃发的特质。更为可贵的是这些微观笔墨集结在一起时,所具有的审美气息、精神格调乃至势态韵味,都与通篇画幅的审美气息、精神格调乃至势态韵味一致性,其来龙去脉有条不紊,精神抖擞中气脉贯通,和谐适目。
许钦松先生对笔墨的理解不是表层的,而是在文化的深层结构上理解了笔墨精神——“朴散为器”,所以,我们绝对不可对许钦松先生的“笔墨”做简单的判释。
二、“诗意情怀”的绰约多姿
许钦松先生的作品看似理性縝密,其实稍加分析,即可见出全是“诗意情怀”的产物,往往都是满怀创作冲动而写就的。他的作品构成一种令人沉迷心醉的图景:浪漫而壮丽,绰约而多姿;造境迷离奇幻:有皓月临空如万古明镜,有流云如浩淼湖水波光滟滟;行笔沉着痛快,疾徐有致,气象的刚健、峻朗之态与笔势、笔意的婀娜意态相融成趣,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整体美,回旋着一种纯粹的中国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具有视觉听觉化的特殊的美。其意态、品格、境界,或如屈铁沉凝,或如闲云出岫,或如怪石峥嵘,或如风摇花影,已经全然达到了所谓的“心中无笔、手中无笔,惟在意象”的境界,把浩大与深情集结于一,其审美价值指向的是先秦的大观或建安风骨那样的大美。
许钦松先生极为重视中国古代哲学在绘画中的作用,然而并没有忽略、轻视甚至排斥感官的作用,没有因为注重“宇宙意识”的生成而忽略“小笔墨”的表现,而是通过对“大笔墨”的构成,追求“宇宙意识”观照下的”诗意情怀”。也就是说,他在把握到“大笔墨”的同时,也极为自觉地把握住了“小笔墨”在直觉感官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细细品读他的作品,我们便能发现,无论是大笔墨还是小笔墨,总体感觉都是大意象的构成,气象峻伟而雄强。然而,即便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小笔墨”,他也能将其处理的极得骨强、筋健、血活之法,有情有味,不仅具有回翔顿挫之姿,而且颇具酣畅、洒脱、瑰丽之气,充满着特殊的情感符号属性,具有”带燥方润”的美感,是有灵魂寄托而显现一定精神特征的活物。
由于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诗意情怀已经记录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意指之中,也使许多人一旦把笔作画,便能够令画面诗意盎然。但许钦松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真正地以“中庸”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中的“诗意情怀”。他绘画作品中的“宇宙意识”,是通过陈子昂式的“念天地之悠悠”那般的“诗意情怀”而实现的。他在倾向于以心灵直接把握艺术之真的同时,一方面是极为重视抽象思维的作用,使自我的心灵皈依于“宇宙意识”的境界;另一方面.却又并不忽视感官的作用。于是,这就使他的作品并不局限于如实再现自然外物的情景,而是通过对自然物象灌注“诗意情怀”,使作品中的山水符号具有“气”、“力”、“情”的语言形态,不仅在“大笔墨”上将画面气息张扬得如英雄舞剑,而且在“小笔墨”,即画面的“笔墨形相”中尽量释放出自身内在的生命活力,从而使观赏者通过直观感性的中介,在自我的审美心理中唤起一种与它的力结构相同的力的样式。即一种总能让欣赏者处于一种激动的参与状态的艺术语言样式。
许先生曾长期从事现代版画创作,其“诗意情怀”自然地体现在对现代版画构成原理的分析、研究与探索、实验上。他的作品比较重于章法结构的”妙运”,但最终起作用的仍然是儒家气息。他很清楚,章法结构若于儒家修养功夫欠失,作品便失骨骼,一旦无骨骼,作品的血肉丰神也即皮将不存。另外,他作品中的“诗意情怀”还体现在“以笔拟刀”的笔法上,如凿似冲,具有劲、健、辣、涩等特征。古人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此谓之五美,五者缺一,不为成书。许先生的作品,正是在“以笔拟刀”之中,暗合了此五美,故而让人观之精神一振。
三、结语
在德国法兰克富机场与许先生的交谈中,我总结出他山水画创作的三种态度:一是”述”,这体现在他通过学习传统,把握先贤作品中的“明明之德”;二是“疏”,这是宋儒“格物致知”意义上的“行万里路”,即读书、写生式实证前提下对先贤的思想和作品中的义理有意味的提升;三是“作”,即通过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升华而将传统今用。故而他的山水画,以“宇宙意识”为中枢,将天道、人道、技法三极并建于一,表述了儒家哲学“君子比德”的大美之象;以“诗意情怀”为引导,将“大笔墨”与“小笔墨”运用的相得益彰,表达了对自身在自然、社会环境中生存状态的一种理想化的生存感觉。其山水创作,不仅仅是关心对笔、墨、点、画的审美感受,而更关注对自己内心情感、情绪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准确把握和展示。具体而言,就是自己对这种情感、情绪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自由抒发的新的发现以及新的体验。所以,他的山水画,既是一种儒家哲学以艺术的社会功能为主体,张扬“宇宙意识”的大美之象;也是一种自我生命形态与自我生命方向“诗意情怀”的独特表述。
文/罗一平
资料由北京一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