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35,10-6-3,万章章句下6-3》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35,10-6-3,万章章句下6-3》

【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
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之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台无馈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今天是丁酉年己酉月癸丑日,八月初四,2017年9月23日星期六。今日秋分。

亟,是频数。卒,是最后,最终。摽,是用手麾斥。伋,是子思的名,孔伋,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思孟学派的源头。台,是使令人役。

上一节讲到,读书人不做官就是平民,所以也不接受官员的待遇,仅接受政府救济的粮食。这就是真正的读书人,上不视己如诸侯,下不视己如官员,因为诸侯有政治身份,官员有常规职务,如果按照诸侯或官员的待遇接受禄米,那表示是对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认知出了问题。真正的读书人必然清醒于自己当前的身份,不装不假,就以自己的身份该有的准则做人。读书人虽不务农,尚未做官,也必自食其力,即使一时找不到出路,甚或出现米不继炊的困顿而不得不接受政府的救济,也不至于迷失自己。清醒,是一种极强的内在力量,一方面足以拒斥虚妄,一方面足以迈向未来。

这一节,万章接着问了一个问题,既然读书人只接受救济,那么,如果国君有养贤之德,那就一直"救济"他不就可以了吗?请问,国君可以常常送去吗?

孟子说,从国君角度来说,做这件事需要把握尺度,既不能疏漏而失于周济,又不能过度频繁而让周济的性质变质。周济虽是常设性功能,但对于接受救济的人来说则是过度性措施。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个根本之道,一个合理之度。

什么是根本之道和合理之度呢?光讲理论讲不清楚,举一个例子就清楚了。

当年,鲁缪公钦慕子思的贤德,特别地尊崇子思,为了表达心意,多次派人问候,隔三岔五就送肉食。搞得子思劳于谢礼之繁,为此子思很不高兴,最后,把缪公派来的人赶出大门外,面朝北跪下磕头,又拱手拜了两拜,拒绝接受礼物,说:"如今才知道君王是把我孔伋当犬马一样畜养了!"缪公听后幡然悔悟,从此不敢再派人送礼物过去了。

孟子指出,对待贤者有一个根本之道,就是"封侯拜相",你的权力就是这个,你就该为天下寻找贤者,培养贤者,举用贤者。要知道,一般人再怎么欣赏贤者,也只能表达尊敬之意罢了,并不能再做什么,但是作为国君,净干这些琐屑之事,就没有悦贤的诚意了。

孟子再指出,对待贤者有一个合理之度。接济归接济,不能麻烦人家,这个度需要把握。除了开始时表达敬意以外,再送物品就不该再以国君的名义了,免得人家频繁地施礼回礼,那怎么做呢?以常规机构常规流程的名义就行了,省去礼节和人情压力。说一千道一万,周济归周济,但不要折腾人,让接受周济的人安心,这是合理之度。

从读书人角度看时可知,即使对周济之馈,同样不会苟取。这是清醒的独立的丰满而高贵的人格素养。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35,10-6-3,万章章句下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