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走过青春的女人”,这不是个合适的题目。选择之初,我们就感到了不妥。为此,我们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推拒和谢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以“走过青春的女人”来指称中年女性,只是单纯从年龄上作的分别,其实,现代社会的中年女性,即使在生理年龄上,又何曾“走过青春”?
英国的温莎公爵,“不爱江山爱美人”,宁愿放弃王位而坚持和美国辛普森夫人结合,辛夫人不正是一个已有两个孩子且离了婚的中年女性?离我们较近的事例则有,上海女子宫雪花,以47岁“高龄”参加九五香港亚视选美,初赛获胜打入决赛圈,哄动了香江两岸。
(二)
更为重要的是,女性的生理年龄犹可分段,女人的心灵何曾会“走过青春”?女人的心灵永远年轻。过去我们并不理解,一位年届古稀的老太为何一再慨叹:我年岁七十,可我的心实在还是十七。可今天,我们已不以为怪,一位香港老太叮嘱大陆亲戚的小孩:不要叫奶奶,要叫小姐或叫阿姨。西方礼节决不问成年女性年龄,二十四岁以后就是永远的小姐了。
这不是矫情,不是拒绝现实,而恰恰是女性的心理现实。文明社会的一大标志,就是尊重这一现实,关爱和维护所有女性的生理、心理永葆青春。
(三)
传统社会,广大劳动妇女因为过早的婚姻、过多的生育和过度的体力劳动,未老先衰,青春只如昙花一现,即成过眼云烟,永远离她们而去。这是女性的悲哀,也是社会的不幸。
现代社会,女性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进步使她们摆脱了以往那宿命般的人生之路,走出家庭参加工作,依靠自身的努力,确立了女性的独立地位,压抑了千百年的天性得到了解放,青春期得以不断地延长和延续。
今天的中年女性,再不会虚度年华,更不会虚度青春,同样的修饰妆扮,同样的旗袍时装,她们的风韵神采已赢得社会的欣赏和认同。
可,这不是一切,对中年女性而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
(四)
我们有过许多歌颂母亲的美文,如胡适的《我的母亲》和在欧洲世界广有声誉的盛成的《我的母亲》;我们也有过许多赞美妻子的名篇,如朱自清的《给亡妻》和前年出版的朱东润的《李方舟传》。
读着这些美文名篇,令人深受感动。可感动之余,我们忍不住会产生这样的担心:如果没有这些为子为夫的男性所写所记,这些伟大的母亲妻子是否会被人们所忽略?
贤妻良母,是传统社会中女性的人生理想,是她们可以唯一争取的人生目标,可它似乎已不是现代中年女性所向往的。是的,贤妻良母,这是男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和标准,妻贤是为了丈夫,良母希望在儿子,贤妻良母究其实还是依附性的,依附于男性──尽管是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儿子。可妻子和母亲首先是女性,作为女性的自己又身在何处呢?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好女人”,这是男人功成名就后才想起的对女人的关照,用的也是慈悲为怀的宽厚口吻。可女人们为何要站在背后依赖男人的成功?男人不成功怎么办?为何自己不走到前台,和男人并肩或干脆独立地上演自己的人生之剧?
(五)
婚姻家庭是女性最重要的人生内容,可能也就为此,许多传统女性在婚后即隐入家庭而消失。她们的生命之舟驶入婚姻幸福的港湾,就再也不思升帆起航了。她们的生活一平如镜,每日平面展开相同的内容,没有提高,也没有变化。
不能不说她们是辛勤的,可也许是家庭生活的内容毕竟单调,也许是她们的经营过于心切,她们身不由己地,几乎是无可奈何地开始变得罗唆,变得小气,变得偏执,为一件小事而生气,为一件琐事而絮叨半天。她们埋怨丈夫做不了大事,可做成了大事,她们又疑惧不安;没做成大事的丈夫,在她们的絮叨下,只能更无微不至地加紧做小事。她们无不抓紧孩子的教育,其热切程度足可令老师羞愧,可她们随情绪变换不定的督促,对孩子的实际效果实在可疑。她们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常常令丈夫无所失从,令孩子不得要领。和她们谈话那真是一件累人的事,毫无新意、没有见解只有成见且还是多年前的成见。当他人稍稍表示,她们则满腹委屈,怨艾终日。这样的生活是否过于单调?
(六)
人在旅途,中年女性已走过了一段不短的路程,许多人的心灵已有了沧桑印迹,生活似乎已展现了全部的精彩和奥秘,她们已失去新鲜感,有时她们竟至会涌现人生已走到尽头的惶惑。她们不甘心、不满足,想抓住时间驻留,可就像用手去抓水一样的徒劳,生活仍象水一样地从她们身边流过。她们想获得安身立命的稳定感和踏实感,可努力却没有方向,振作又无处着手,其实,她们的内心因生活的惯性实在也有点害怕变动,害怕重新开始。
(七)
不过,我们注意到,一部分敏感的中年女性现在已开始思考和求索自己的人生。我们正处于急剧转型的社会,普遍面临的求职竞争压力,生活变数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也现实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在经历了婚姻生育,在走过了青春年华,她们的人生已过渡到另一层境界。时代的进化,社会的急剧转型,生活变数的增多和节奏的加快,促使也迫使她们随之转型。由此,她们获得了新的视点,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调整自我,寻求生活的灵感和激情,可也为此,相伴而来的是新的困惑和难题。
(八)
这部分中年女性的典型代表,就是城市中的中年女性,她们对生活产生了一种深刻的不满足,内心深处发出了要求改变生活的呼唤。
生活渐趋稳定同时也就是单调和烦琐的开始,再加上日益老去的恐惧,促使她们弥补生活中的缺失,力求寻求新的动力,以使生活丰富多彩。
此时,她们最需要最渴望的就是生活中与异性的新鲜感情以及对性的渴望,现代社会的开放、对性禁忌的宽松,催发了她们的觉醒,她们已不忌讳作出公开的表露。经历了婚姻、成家育子后,她们重新体认自己,并敢于正视自己的一切心理生理需求。
(九)
或许是文化传统的定势,她们一般不能接受单纯的性,性必得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之上才是可以容纳的。对性她们不仅仅看作是寻欢作乐,也因此这代女性普遍厌恶“黄色影视”。
她们颇多幻想,既能接受也能主动发出感情的要求,有时她们似乎已做好在婚姻外的异性交往的心理准备,但事到临头,往往又迈不出实际行动这一步。机会和人际环境是原因,内心的彷徨犹豫可能是更主要的因素,她们有太多的事情要考虑,她们毕竟不是爱情至上的青春浪漫女子了,她们进退得失可能的成本实在太高。
于是,除了少数果敢者,她们只能停留在贤妻良母之位上,可她们内心最厌恨的就是一成不变的贤妻良母的角色。由此她们的心境是灰败的,她们表面一如平镜,内心实质只是无可奈何地在生活之流中随波流淌。
也正为此,当美国的《廊桥遗梦》上演,在中年女性心中引起了不息的狂澜,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老步补注:
这是一篇十多年前的文稿,为电台一个谈话节目而写。因为是谈话节目,有时主持人还需接听听众电话,所以文稿内容以段落式铺排,由主持人根据节目进行的具体情况酌情使用。文稿内容,主持人是否在节目中都谈了?老步没听,不知道。现在稍稍整理了一下,发在这里。
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