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74届金球奖斩获了最佳外语片与剧情片最佳女主角之后,ELLE
显然大放 异彩,今年二月,这部片子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作为一部保罗·范霍文与伊莎贝尔·于佩尔强强联手的影片,这部片子可谓硕果累累,除开以上提到的奖项,该片也获得了戛纳,欧洲电影奖,戈雅奖等奖项的提名,获得了第51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第37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等奖项的最佳女主角奖。
如此高人气的一部电影,究竟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独身女人米歇尔是一家游戏公司的老板,在一个刮大风的天气里,她被被闯入家中的蒙面暴徒强暴了,被强暴后的米歇尔并没有报警,而是像往常一样该干嘛干嘛,只是,她的生活好像又多了其他麻烦:她的臭名昭著的杀人犯父亲因为假释听证会又出现在了公众面前,她的儿子是一个懦弱的妻管严,她的母亲要嫁给一个小鲜肉,她的前夫有了新的约会对象,而她正在和她最好的朋友的丈夫偷情。某一日,暴徒再度潜入了米歇尔家中,这一次,米歇尔看清了他的面貌……
Elle正是法语“她”。香港和台湾的译名分别是烈女本色,她的危险游戏。相对而言,另两个译名都可以说信达雅兼备,传达了影片的意蕴。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存在争议的角色,导演在获得金球奖之后也坦言“太吃惊”。在后台采访的时候,他更是重复了自己的吃惊:“我真的非常惊讶得奖,要知道这部电影存在一些争议性,很多人对这部电影感到愤怒……”
除了受到争议外,这部片子在国内却更容易被误认为是一部女权电影。在豆瓣,大部分的评语是“女权高歌”,承认此部电影是“独立女性的最美诠释”,或者“向男权投下恶趣味的骄傲一瞥”……其实,我觉得说的恰当一点,可以说本片是一部女性电影,但,并不能担起“女权”二字。
只是,在天朝,提起女权,好像可以打很多鸡血。把本片和女权主义契合起来的话,确实可以找到许多论点,例如,女主独立洒脱的性格;
女主拥有不幸的身世与经历,可是并没有被这些打垮;女主最终事业家庭的成功……
于是这些论点堆到一起就可以得出一个奇怪结论——这是一部女权电影,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是这个样子。
WTF?!
首先,新时代的女性不可能都有个这样“坑孩子”的爸;然后,你真的懂“女权”是什么吗?毕竟有些人认为的女权就是男生“三从四德”。
只能说,这部片子之所以可以在我国冠上“女权”的名号,实在是——我们根本不懂什么事“女权”。与此同时,我们好像处在了一个媒体与现实脱轨的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虚假,甚至不能接受真实。比如在电影《28岁未成年》中,女主选择“抛弃”相恋十年的男友,追寻自己的理想和独立的生活,而在现实中,却是女孩子要打裸条去打胎,或者打裸条去给男朋友钱花。
一个被拐到偏远山区受尽几十年折磨的女人成了“伟大的灵魂工程师”(《嫁给大山的女人》 )……
在这样的电影市场,我们失去了“真实” ,所以我们带上自己的“眼镜”来看待这部电影,找到所谓的“积极向上”的“女权主义”。虽然真实的情况是导演自己都承认“它(这部影片)没有试图去迎合这个社会的道德观念……”
我觉得本片的可贵之处正是这个“不迎合”,正是展现了一种我们在国内电影中很少见到的真实。特别是相对于电影世界更容易勾画虚假的美好而言,ELLE展示了出了大部分人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我们根本不幸福”。不论在哪儿,其实我们都不会轻易的得到幸福和快乐,罪恶无处不在,罪恶无孔不入。每个人并不像他看上去的那样光鲜亮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深渊。对米歇尔而言,最深的深渊是她的父亲,一个曾杀害同一条街道的几十个人,“制造”出举国震惊的新闻的变态杀人犯。而新闻媒体甚至披露她是“帮凶”,她小时候的半裸照片在任何一个网页都可以找到。三十几年过去了,媒体和社会依然没有放过她,她去吃个饭甚至有人公然把饭菜洒在她身上后扬长而去。其实,惨案发生的当时,她什么都不懂,只是听父亲的话烧毁一些东西,就这样,被当成帮凶一辈子。她说:“我也是个受害者。”可惜,这话从来没有人听过。
不过这些过往与伤害都不重要了,女主最终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胜利,以暴制暴,成为一个强者。而她的强大在于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于她的坦荡与清醒。她坦然承认,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被强奸了这件事可以在和朋友聚会时面不改色的谈起;上了好友的老公也选择实话实说“只是想上床”;对于自己母亲找小鲜肉也公然反驳而不是假意祝愿……
同时,她知道自己的欲望,也清醒认识到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所以她按自己的意愿活成了一个“无坚不摧”的女人。
并不是因为没受过伤害。而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尽管这光明或者违背常理,但是,没关系,我自己爽了呀,而且,你显然斗不过我。
备注:被你们发现我自己的公共号了:致敬自由。
偷懒搬的旧文。不知道给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