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六周复盘

这周我学习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温尼科特的自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超我,自我组成。本我代表本能,野性,欲望;超我代表权威和文化的规范,教条的束缚;而自我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做协调,也就是环境允许做什么就做什么;这里的自我类似于之前学习的自我1,即意识层面的自我。本我的兽性(内心的孩子)必须经超我(内心的父母)驯服,而后由大社会的文化这个大的超我来驯服。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就是鼓励人们活出本我,不受教条规范的束缚,但是本我中那些极端野性和欲望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自我理论的一个前提是人性本善,相信自己是非常好的东西。罗杰斯还认为,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他非常强调体验,只有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关键体验以及这些体验发生时的现象场,才能真正走进这个人。如果“我”懂得了“你”的全部体验,那么“我”和“你”就是一回事,这听起来非常深奥,我爱上你,其实一开始爱的是你对我体验的了解,所以如果你想了解谁,可以好好的去了解他的现象场,触碰他的深刻体验。还有就是为什么我们往往说倾听和反馈比你滔滔不绝的讲一堆解决方案来的更有用。

温尼科特的理论认为,父母应该提供孩子抱持性环境,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提供支持,父母应该支持孩子的本我,让孩子的本能汹涌澎拜的涌出,给孩子一个大的外部容器,内化于孩子的心中,这样孩子的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性会得到极大的滋养,且温尼科特坚信一个人在成为他自己的时候,也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我们在这过程中如何不把孩子养车一个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的野兽呢?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提供抱持性环境,随着孩子能力的不断增长,父母就要给孩子逐渐设立界限,也就是我鼓励你伸展你的生命,但我不会接受你严重的攻击。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第六周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