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用一部小说重新审视武汉

来到武汉将近三年的时间,一直对武汉没有多少好感,估计以后对武汉的好感也不会增加太多。对于一个习惯了杭州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的人来说,武汉是不太可能让人满意的。不过,无论如何,在时间的作用下,我对武汉的印象是越来越深了,也越来越熟悉这里。虽然我对武汉的印象很难改变了,但多去了解一下这个地方也不失为一件好事。由于一直在尝试各种工作,地点也变来变去,最终我对武汉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久居武汉多年的夫人。就是在这种心理之下,我读到了小说《万箭穿心》。

一开始了解到这个故事,还是因为同名电影,虽然没有完整地看完整部电影,但通过一些人的推荐,我还是了解了其中的一些情节的。可能是因为自己生活于武汉吧,想着多多少少要了解一下其中的文学,反正有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想到了这部电影,继而想到要先读原著再看电影。再说,作为一个在武汉生活了三年的人,我也多少了解到了这所城市的生态,也想看看文学作品里的武汉。在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之下,我看完了整本书。 

这本书不算厚,加上语言比较平时,读起来很顺,一两天的时间就读完了。情节算不得跌宕起伏,但也足够吸引人,说是欲罢不能倒也不夸张。里面提到的各个地名倒是很熟悉,这就是读本土文学的好处,说哪儿都有印象,总不至于要凭空想象太多。记得看过《长恨歌》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一部上海女人的史诗》,读过《万箭穿心》,我也想着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在陈述着一个武汉女人的历程,这个女人的故事很难用“史诗”来形容。我也想不出应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只是觉得相对于上海,武汉的女人似乎更能代表更广大的中国土地上生活着的妇女,她们的无奈、心酸与坚韧。

李宝莉年轻时也是风华正茂的,丈夫马学武曾经疯狂地追求过她,写过很多情书。但结婚之后,日子平淡起来,各种矛盾也就开始出现了。李宝莉有着武汉人特有的泼辣与蛮横,从县城来的马学武处处受气,虽说在工厂里是个干部,在家基本没什么地位。儿子马小宝把什么都看在眼里,他知道爸爸的委屈,从小就知道妈妈在压榨爸爸。

在搬入新房的当天晚上,李宝莉兴奋当头,马学武就提出了离婚,想必他也是受够了妻子的蛮横。李宝莉当然不愿意,纠缠不清。马学武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跟工厂的打字员好上了。一次偷情,被跟踪而来李宝莉发现了,她没有抓奸,而是选择报警,说有人嫖娼。结果可想而知,马学武身败名裂,在工厂不仅不能提干,而且没了任何尊严。万念俱灰的马学武最终在长江二桥跳江自杀。

丈夫死后,李宝莉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只不过,儿子始终都认为是李宝莉害死了爸爸。此后的多少年里,马小宝一直都由爷爷奶奶抚养,李宝莉给他们挣生活费。没什么本事的李宝莉只能在汉正街做起了“扁担”,几十年风风雨雨,一直用最大的力气来支撑起这个家来。她心里明白,这样的下场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所以,她几乎耗尽了自己的所有力气,去偿还她欠下的债。

后来,她发现,无论如何她都没办法感动自己的公公婆婆,而且儿子始终没能原谅她。而且,他们之间有着让人恼火的仇恨。公婆从来不会给李宝莉好脸色,儿子由他们带,自然也不会认为自己的母亲是个好人。一次,李宝莉问儿子,为什么那么恨妈妈,儿子说,一开始他还以为是爸爸的错,后来他找到了那个打字员,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倘若没有李宝莉的那通电话,爸爸可能就不会死了。马小宝恨李宝莉恨了一辈子,大学毕业后在东湖附近买了房子,让爷爷奶奶住进来,却不让自己的妈住进来。故事的最后,李宝莉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家,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鼓起勇气,面对生活。

“万箭穿心”一开始是作为一个风水术语被人提起的,李宝莉家买好的新房,位于路口位置,好几个方向的车都汇聚到这个点上,所以有人说这个房子并不吉利,本书也利用这个梗来暗示李宝莉的命运,暗示着一个人在世上永远都无法逃避而又无从面对的苦难。李宝莉曾经万分珍视她的这所房子,但这所房子的所有权在儿子那里,儿子最终要卖掉它来买东湖边上的别墅,而且不给李宝莉住。那一刻,万箭穿心的不是这所房子,而是这所房子的曾经的“主人”。

我对其他地方的人缺乏足够的了解,不知道李宝莉的性格是武汉独有的,还是全国各地都是如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再强烈地感受到李宝莉身上所散发着的武汉人的特征,至少是我所认为所观察到的。一个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一个人的命运,而一所城市的气质也影响着这个城市的形象。武汉人有着一种横冲直撞的自信,摊上了事儿也不怕,自信可以扛得住,哪怕要附上生命的代价。

书看完已经是几个月之前的事情了,电影我还是没看。这里面有着我很深的对武汉的偏见,让我对一部讲述武汉的电影提不起太多的兴趣。就像看这本书,我是硬着头皮看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想看看武汉本土作家是怎么写这所城市的。沉下心来阅读完毕之后,我发现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也许,也是时候去看下电影了,想必不会让我失望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箭穿心》:用一部小说重新审视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