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社〗大河之南:河南话"中不中"的"中"字源自哪里?

各位看官,作为一名河南人开口说话都离不开“中”、“中不中”这些口头语,那么这些话究竟源自哪里,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解开这些谜团。
古时候天下分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豫州居九州也有“中州”之说。
古时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天圆地方”。所以被尊为天子的历代帝王都敬天神,都要找到天地的中心,以便坐其中而号令四方。
到周朝时候,要移居中原,迁都洛阳,以便更好地统治全国。迁都是件大事,于是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周武王的同母弟,自然也要找“天地的中心”:一来好给迁都找借口,二来也为寻得准确的天文依据。古人认为,地球南北三万里,日中影长一寸即距离中心一千里。夏至日中,八尺高表影长不足一尺五寸之地,必为地中之南,表影越一尺五寸之地,必为地中之北,影长恰一尺五寸,则为地中。
在营建东都洛阳时,便到各地建起许多圭表,测日影,以获地中。周公测日影采用的是土圭,用石块于地上围一圆台,覆土平整夯实,形如斗,高六尺,曰“圭”。上面中央立八尺石柱,曰“表”。这是我国古代测量日影长度、计算每日时分、推算季节变换的一种传统天文仪器。
在众多观测活动中,周公发现他建在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的圭表,每到夏至这天正午,石座下部四周均看不到影子,符合“影长恰一尺五寸”之说,也符合他迁都的思想,即大喜,故命人在此堆土垒石作为标志,命名为“天中山”。周公还依据测影台的实地观测,确立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划定了春夏秋冬四时。
这便是观星台周公测影的由来,也是周公测影最大的功德,留下了中国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地遗址,也留下了“天地之最中”的标志。
周公印证了阳城为天地之中,于是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国,豫州被称为中州,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中国、中华、中州、中原、中岳、中土、中央、中天等词语中的“中”字都由此而来。连河南方言也不说“好不好”、“行不行”,而说“中不中”,也由此而来!
公元723年,古代著名天文学家一行和尚在此进行天文观测,命南宫说仿周公的土圭木表,制换了石圭石表,并在台的表柱上刻下“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以示敬仰。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照社〗大河之南:河南话"中不中"的"中"字源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