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读后感

《1984》 读后感_第1张图片

作者及1984的由来——真实经历的作祟

继《Animal Farm》第二本看完的英文小说,同样为George Orwell,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乔治奥威尔出生于1903年,自称家庭属于“上层中产阶级偏下,即没有钱的中产家庭”。从小上的寄宿学校对其影响很大,有极权主义特点,如鞭子教育、等级制、恃强凌弱、规范化、反智等等;1917年进入伊顿公学也备受歧视,1921年成为驻缅甸的英国殖民警察,1927年回到英国开始流浪,一边经历社会底层格格不入的悲惨生活一边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36年报道西班牙内战后看到了权力的清洗,1939年二战爆发后从事相关报道,1944年写成《动物农庄》、1948年写成《1984》。

乔治奥威尔从小到大就经历了一系列不平等的阶级待遇和极权主义,不管是学校教育、殖民警察的经历、战争的报道、流浪的生活等等,这些都让他对社会主义、集权主义等等各种各样的政治细节感同身受,导致了最后《Animal Farm》、《1984》作品的诞生。

通过阅读这两部被称为政治性寓言作品,读者都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历史的高度相似性,这与奥威尔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乔治·奥威尔(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他的代表作《动物庄园》和《1984》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其中《1984》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

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在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而根据2007年9月4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资料,因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的关系,奥威尔被军情五处和伦敦警察厅特别科自1929年起一直严密监视至1950年一月,因患肺病去世,年仅47岁。

英文阅读感受

作者的文笔简练优美,代入感也极强。显然用词比《Animal Farm》更为多样,篇幅当然也是四倍之多。相比之下,《动物农庄》就像是一个小故事小童话,用动物来隐喻社会。因此,阅读起来显然《1984》困难度要高一些,但总体而言还是非常流畅的。

有了kindle在手,英文阅读不愁。从前期的要纠结和学习不认识的单词到后期连猜带蒙,甚至不求甚解只追求剧情的流畅度,花了17天时间。叙事性的文字总体而言阅读速度要比讲理的文字快。如果再读一次中文译本,感受恐怕更为深刻,能够对比读原文和读译文的差距罢。喜欢作者时而叙事时而讲理时而散文性质的文笔。:)

小说剧情及感受——代入感(与政治无关)

小说讲了一个社会背景极为残酷的故事,也是目前对极权主义不甚了解的人,作为中国读者,看了之后还是极为有感触的,政治这块我就不评论了,不拔高自己,等了解得透彻一点会再思考深入。

主人公Winston生活在伦敦,一个被Big Brother统治的社会,作为党员他们生活的一切都要被密切受到监视,而无产阶级(proles)却不用。无产阶级占了社会75%以上的人口(没记错的话),但是他们要为生计而奔波,他们没有所谓的高级食物和享乐生活。

Winston有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虽然他对自己的工作(篡改历史的书面工作)有着热情,但他似乎很孤独。他的家人们都不在了,他也没有朋友,他的内心似乎饥渴难耐,渴望着生命的不同,于是他才开始怀疑这个社会,开始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开始躲避监视地进行“思考”。而这时候女主Julia的适时出现推了他一把。是的,爱情,爱情在恰当的时候出现了,并且是主动来找他,而不是他主动去寻求。

Julia有优点,但也有极为明显的缺点。在经历了一段梦寐以求的地下爱情后,他开始思考更多的东西,并且坚信他要成为推翻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哪怕结局可能是悲惨的,他也在所不惜。

现实狠狠地教训了他。原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他以为他们躲避了监视,实际上一切都在党的严密监控下。他进了监狱,一步步被改造成大boss O'brien要的那个样子,他经历过挣扎、痛苦,给O'brien带去过困扰,但最后还是被自己的恐惧打败了,他背叛了Julia。

Under the spring chestnut tree

I sold you and you sold me

There lie they, and here lie we

Under the spring chestnut tree~

如果说有什么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权利吗?权利使人如此渺小。我们,该何去何从?

作为普通人,我们是不是也是在追求权利与财富的道路上?是不是只要有能力,我们都可能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或者我们被迫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要去往何方?

人生终极三大问,需要一生去解答。

《1984》 读后感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1984》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