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只需5天--《浪潮》教育的真正意义

极权只需5天--《浪潮》,改编于美国真实事件,影片为德国人拍摄,发生在德国一所中学的故事,德国--这座曾经出现“纳粹”极端的国家,敢于有勇气反思历史,这种精神值得敬佩。本片讲述一所中学的老师在如何用5天的时间在学生之中建立极权--法西斯主义的社会。

极权只需5天--《浪潮》教育的真正意义_第1张图片
电影海报

第一天,树立权威;一开始在班级定下规则:上课举手报告,起立发言,必须叫自己“文格尔先生”,让懒散,自由的学生走上“被”领导的地步。

第二天,集体意识;文格尔先生让学生穿统一的服饰:白色的衬衫,牛仔裤,形成集体意识,课堂中的学生也表现出了团结,有学生甚至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大家还确定了组织的名字--浪潮,还设置了logo建立了专门网页。

极权只需5天--《浪潮》教育的真正意义_第2张图片
向前翻滚的浪潮

第三天,统一标志;如果说之前的行为是上传下达,那么从第三天起学生对活动表现出狂热,并积极主动参与,他们要求设置一个手势--在胸前用手臂摆出海浪翻滚的标志,这成为区分浪潮成员和外部成员的门槛。

第四天:排除异己;对班级中不穿白衬衫,不做浪潮手势,甚至印发反对浪潮海报以女主为代表的其他人,大家一致排除,话剧社换女主,男主搭上女主闺蜜。慢慢的成员内部人走的愈来越近,组成更大的团体压迫外部成员。

第五天:易燃易爆炸;浪潮发展的局势慢慢失控,水球比赛中,“文格尔先生”的学生暴力拖对方的运动员下水,看台上的成员亢奋群殴,比赛中止。雨夜中,马尔科被卡罗的劝退惹怒并失手打了卡罗一巴掌,当他意识到自己在浪潮活动中的性情突变,找到老师要求立刻停止活动。

极权只需5天--《浪潮》教育的真正意义_第3张图片

第六天:故事结束;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莱纳.文格尔从演讲中给孩子们上了极权课的最后一堂课,以一个参与性事件指出问题的症结--让学生押上来具有反抗意识的成员马尔科,指着押送成员中的一位说到:“刚才是你把他押上来的吗?虽然我只是让你把他押上来,但如果我让你杀了他,你是不是也会这么做?”

极权只需5天--《浪潮》教育的真正意义_第4张图片
3名成员押着反抗者

一场很有仪式感的演讲后宣布活动结束时,意外发生了:活动中参与感最强,得到认可最多的“软脚虾”不允许,是的他不允许,他歇斯底里的拒绝,短短5天的浪潮是他的全部,他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在绝望中他用枪打伤了同学,随后饮弹自杀,莱纳.文格尔也被警察抓起。

电影彻头彻尾的冷漠,没有一丝教育温情,却极具教育意义,如果没有校园暴力,如果家庭成员积极关注,或许这场活动不会成为“软脚虾”的全部,最终也不会酿成悲剧,忽然能理解那种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点归属却生生的被剥离的绝望。如果“文格尔先生”能尽到作为老师尽的义务,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而不是一味的享受学生臣服的虚荣,或许悲剧会减轻一点。

电影最讽刺的是莱纳一开始是想要讲“无政府主义”的课程,无奈才选择了“极权主义”。从抗拒到接受,从无奈到享受,成年人的世界或许更容易改变呢。这场活动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帮凶,指出教育的3大联动,从不是一处的问题。

极权离我们有多远--并不遥远,仅仅5天就可以形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极权只需5天--《浪潮》教育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