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明码标价的相亲刺痛了谁?

公园里明码标价的相亲刺痛了谁?_第1张图片

最近北京公园里相亲角的话题火了,《凤凰WEEKLY》的一篇深度报道《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我儿子才33岁,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有户口残疾也行》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令人吐槽最多的是就是一个身高不足1.65,大专文凭的东北小伙为了找一个北京姑娘特意在择偶一栏注明,对方有轻度残疾也可以。大家吐槽的焦点在于,为了一个北京户口竟然愿意找残疾人结婚,北京户口就那么了不起吗?

但是换一个角度想想,只要双方你情我愿,又没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那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都知道婚姻自由,那人家东北小伙就有优先选择有北京户口的伴侣的权利啊。还有为什么愿意接受残疾人就一定要被吐槽?在很多人看来,婚恋市场上对户口的歧视就让人不能忍,而对残疾人的歧视就非常正常,以致于完全没有觉得存在歧视。

其实在我看来,那个东北小伙的条件实在乏善可陈:身高不高,学历也不过硬,还是外地人无户口。想在北京立足,找一个北京姑娘是最便捷的方法。而他的条件也就那样了,那些既有户口,其他各方面条件又好的姑娘能看得上他吗?

我们每个人在婚恋市场上的筹码都是有限的,只能先捡自己最迫切的需求来满足。对于东北小伙来说,有北京户口是刚需,所以他自愿在其他方面做出一些妥协,实在不明白有什么可吐槽的。

这就像婚恋市场上有的人是外貌协会,就要找长得好看的,哪怕对方一穷二白也心甘情愿;还有一些人是拜金主义者,没有经济实力的一律免谈,其他方面都好商量。毕竟如果你觉得他的条件无法接受,那你大可以置之不理,没必要浪费时间对一个不相干的人的三观评论一番。

我常听人夸我三观正,每当此时我都会正告他:世上没有所谓的正的三观。你会夸我三观正,无非是因为我想的恰好和你一样罢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三观可以不同,可谁过得好却是显而易见的。

《凤凰WEEKLY》新闻用一个加粗的大标题写道:“门当户对是铁律”。这话本来没什么毛病,很多父母都会反对子女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那为什么北京公园相亲角的这些大爷大妈的行为这么令人反感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把门当户对想得太狭窄了,这与很多人的认知是不同的。两种观点全异的人,自然谁都无法说服谁。

在大爷大妈的世界里,门当户对指的就是户籍,学历,工作,收入,房子,车子等硬性指标,其余的一概看都不用看一眼。但是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硬性指标只能作为一个筛选的参考,他们更看重相貌,性格,才华,爱好,消费观,情绪价值以及原生家庭等软性指标。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搞清楚这两个事实:

首先,爱情和婚姻完全是两码事,不要也不能混为一谈。最近火热播放中的《我的前半生》的原作者亦舒曾在书里写道:婚姻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自然而然的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而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仅仅是谈恋爱,可以只看感觉,不问条件。但是一旦涉及婚嫁,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么洒脱。毕竟,婚姻本就是为了巩固共同财产和共同抚育后代而诞生的一种社会制度。在选择伴侣前应该看条件,这有利于婚姻的稳固。但是这个平衡审视的过程,并不是像大爷大妈们那样直白和赤裸裸的。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么一杆称,无时无刻不在对潜在的伴侣候选人进行价值的模糊匹配。什么是模糊匹配呢?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一个综合考评的分数,任何一个方面的长处都能够加分,任何一个方面的缺点都可以视情况扣除不同的分数。

婚恋市场上的每个人都会给自己和对方评分,一旦发现双方的分差超出可接受范围,那么绝无开始的可能。而且这个分数还在不断地动态调整,即使已经是男女朋友,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使得双方的模糊价值平衡被打破,那么恋情自然无法继续下去。

所以你看,相亲应当看条件,但是不应该只看户口,学历,房子,工作等有限的几项。一个人的价值是非常复杂的,也是一个优点和缺点有机统一的整体。

北京公园角里大爷大妈之所以被舆论大加批判,主要在于他们的标准过于单一和武断还瞧不起人。事实上,仅凭那么有限的判断,获得婚姻幸福的可能性并不高。毕竟没钱一般不幸福,但是有钱也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幸福。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很多批判他们的人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大爷大妈们的那些标准刺痛了他们的心,因为他们不符合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标准,在这个婚恋市场里连入场券都无法拿到。本来作为外地人,他们好好学习,拼命工作,好不容易在帝都站稳了脚跟,却在相亲市场上被这样歧视,任谁心里都会不痛快。

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好家庭都会有自己同等级的圈子来解决子女的婚配问题,犯不着去相亲角摆摊蹲守。相信你这么义愤填膺,也一定是想嫁(娶)个好家庭培养出来的子女。公园里那群大爷大妈的素质和阶层,其实并不高,也一定不是你的择偶目标对象。既然如此,他们爱怎么样怎么样,你干嘛在乎他们的要求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园里明码标价的相亲刺痛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