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试毒是古装剧极其常见的情节,银针探进茶汤里,一旦变黑,就是被人下了毒,这类梗太多了。以至于,念过高中化学的人都有点不太信了。
而今比较考究的宫廷剧中,虽然仍偶有银针试毒的段落,但吃饭前先让太监宫女尝一尝,成为了更务实的选择。
叔写这个话题前,读了很多别人写的有关银针试毒的文章,都是说如何如何不靠谱的,但细细考虑了一下,我觉得将银针试毒和咬舌自尽、女扮男装男扮女装这种,完全没有任何科学道理可言的“古装剧自然法则”并举,其实有点冤枉它了。
是的,咬舌不会自尽,男扮女装会被认出来,但银针在中国,有限范围内可以作为有效的试毒方法。
总的来说,银针变黑→饭里有毒,二者的关系就像推理作品中,闻到苦杏仁的味道,第一反应是氰化物一样。苦杏仁味不一定就是氰化物,也可能是死者生前啃了几把杏仁,但,whatever?
同样的道理,家里有钱,眼前有饭,银针好拿,试试何妨?
银针验毒被中国古代很多专业的书籍记载过,比如赫赫有名的世界法医学之父宋慈,明明白白地在《洗冤集录》里写道:
“若验服毒,用银钗皂角水揩洗过,探入死人喉内,以纸密封,良久取出,作青黑色。”
意思是,仵作验尸的时候,将银钗拿皂角洗过后,探入死者喉咙中,片刻后拿纸密封。过段时间取出,若银钗呈青黑色,说明死者死于中毒。
银针试毒能够在中国古代特定环境下成立,有一个特定的条件。
卖药小贩只卖砒霜
什么含笑半步癫、断肠草……全都是文人编的。当然这些东西包括蛊毒瘴毒都很有趣,值得聊一聊,但作为药铺能实际买到的毒药来说,并不现实。
中国古代有乌头、野葛、巴豆、箭毒木等各式各样的毒物,分为植物类和矿物类。但要么不好采集成本高,要么有异味,下到汤水里容易被发现,要么见效慢。
总之,中式毒药是以砒霜为主,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
包括鹤顶红。鹤顶红不是从鹤的头上提取出来的,而是一类含砷矿物。
也就是说,潘金莲毒死武大郎,以发生时间:宋朝,地点:清河县(属于今河北邢台),以及潘金莲、西门庆、王婆的经济水平、化学知识来论,她能搞到的药十有八九也就是砒霜了。
古代炼砒霜的方法,是将含砷矿物(斜方铁矿FeAs2、雄黄As2S2、雌黄As2S3、砷黄铁矿FeAsS,此段内容来源网络)研碎,之后用木炭烧之,烧完后凝结的白色粉末就是砒霜。
是不是感觉挺容易的?这种含有不少杂质的白色粉末,可能正是因为提炼方便,因而占据了中式毒药的半壁江山以上。
中国古代的卖药小贩若胆大包天卖毒药,估计也只有砒霜卖——这是银针试毒的最重要的基础。
砒霜杂质与银反应
这种杂质很多的致命白粉,除了三氧化二砷外,还含有大量硫化物,而银制品容易和硫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
这也是为什么银制品戴久了,会变黑的原因。因为空气中存在很多硫,比如污染物二氧化硫,它们与银饰长期接触,就会在其表面镀一层黑黑的硫化银。
(所以,千万不要被什么“银镯子戴手上,可以吸收身体的毒素”之类的商家宣传骗了。)
顺便说一下银离子杀菌那个……银离子是杀菌,但单质银和银离子也不是一回事啊。
也就是说,银针并没有直接和砒霜中的有效成分发生反应,从而变黑,倒是和砒霜中的杂质发生反应了。
如果砒霜的纯度很高,那银针就什么都检测不出来了。
因为银针测出来的是硫化物,而不是砷化物,所以很容易测错。
比如鸡蛋就含硫,如果宋慈拿银针深入死者喉咙,而死者死前噎进去了一个鸡蛋,那么银针就会黑得不要不要的。他就会以为死者死于仇家下毒,进而怀疑死者的老婆,而不会怀疑院子里的老母鸡。
当然,死者被鸡蛋噎死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银针试毒出错更多的时候是源于尸臭。
人在死亡后的3到6小时,就会在肠道内的腐败菌作用下,逐步放出臭味。这种气息富含氧、氮、氢、氨、二氧化碳、甲烷,也含有臭鸡蛋味儿的硫化氢。
此时,甭管这个人是毒死的、淹死的、烧死的、老死的,还是过劳死的,银针一试,全都变黑。感觉极容易有冤案出现啊。
总的来说,如果是宫廷里的娘娘,吃饭前拿自己的簪子试着玩,她如果不怕有头皮屑的话,完全没问题。
第一,她财力允许,有银针。第二,除非下毒者是穿越过来的化学大神,否则我实在想不通对方出于什么心理,会不用砒霜等砷化物而用别的药。
总而言之,银针或银筷子插到茶水里变黑要小心,毕竟茶水含硫就很可疑,估计是有人给你下毒了。这个场景有效仅限于中国古代。
我实在想不出来这个冷知识能在什么场景利用到……
可能是这样:你穿越到过去,成为了宫斗女。你的对手给你下砒霜,你用银针测出来,你给她下毒的时候,配置了不含硫的毒药,并且有这么一句形容:
“她高中化学成绩很好,砒霜含有大量硫化物杂质,可以与单质银生成硫化银,但砒霜中的有效成分却是砷。故而她配置出了不含硫的毒药,也就不会被银针测出了。”
但是试吃的小太监哏屁了,还是被发现了。
想想这个情节真是弱爆了啊……我放弃。
(资料参考:《洗冤集录》《法医学》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39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