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全民失焦的道德审判

今天看了一整天关于江歌案的报道。徐静波、凤凰李淼、东京新青年、检查日报、新华网、学术大观察、局面、法山叔……各界人士通过不同角度对事件发声。相比微信上为了收获流量而裁剪、杜撰、二次加工的各种大V文章,微博上专业人士的评论来得更客观些。

事实的真相是怎样早已不是当下的重点,大家似乎早早地通过微信10万+的推文“目睹”了整个事件的经过,眼下盼望着的是法律能给江歌母亲一个交代,是让刘鑫受到审判。陈世峰因爱成恨,分手不成想杀刘鑫,刘鑫见死不救,反锁房门眼睁睁看着闺蜜江歌替自己去死。舆论代替了司法,将一桩复杂的刑事案件,浓缩在2行字内,还原了事情的“真相”。

刘鑫“该死”,她做了亏心事,“活该”被淹没在舆论中,受千万网友道德的审判。可大家是不是忘了,真正该受审判的是陈世峰,那个真正的杀人凶手?但凡网上看到一些立场中立的文章,总有人义愤填膺地站出来,列举刘鑫“该死”的种种原因。江歌母亲的采访视频浏览量上千万,而刘鑫的采访视频点击量不过一两百万。从案件的角度讲,刘鑫和江歌同样是受害者,而在各路新媒体小编们的集体发声下,整件事的焦点变得诡异起来。

我曾做过段时间旅游类的新媒体编辑,深知简简单单的一篇推文,在标题、选题、切入点、关键词设定、节奏感、情绪引导等多方面都很有讲究,套路极深。那些10万+的微信推文作者,大多是传统媒体出身,接受过专业的报道的训练。他们当然懂得真正的媒体报道应该怎样做,但他们更知道怎样的文章有感染力,怎样的文章用户愿意分享。他们已经脱离了传统媒体,他们只需要对阅读量和转化率负责,而非事实真相或是社会影响。

后真相时代情绪总是比事实传播的更快。我们有太多的愤怒需要发泄,有太多的力量需要声张。我们无力于去抗争一些与自己权益息息相关的东西,因为“被404”、“被蒸发”的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但当国人受到国外的司法审判,社交网站似乎变得特别慷慨。我们被积压得太久的愤怒喷薄而出,只需要一点主观引导,就可以爆发出置人于死地的力量。

是的,这不是夸张。舆论确实能置人于死地。好像只有刘鑫内疚得跳楼自杀,民众才心满意足,能消了这口恶气。有人评论到,“如果是我,我绝对不会置闺蜜于不顾,绝对会冲出去救她,大不了和坏人同归于尽。”这种说法和隔着屏幕叫嚣收回钓鱼岛并没什么区别。人没有处在极端的环境中,并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能,也不会知道自己能多么无能。在和平安全的环境中,我们当然能大义凛然、一身正气。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们又总是高估人性。

今天看到的最有意思的一篇文章,莫过于一篇从心理角度分析事件的文章。文章提到了同理心。同情江歌枉死,是同理心、同情刘鑫被人肉被网络暴力伤害,也是同理心、更有人同情陈世峰为情所伤才做出极端举动。从不同的立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在立场上没有对错之分,毕竟他们反对的实质分别是“见死不救”、“网络暴力”、和“寡义薄情”。但立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是非观。用文中的原话说:“我们同理谁,也就暴露了对我们道德观的位阶排序,什么样的道德更被看重,什么样的道德次之,什么样的道德无足轻重,一一呈现。而支持江歌妈妈的人,正是因为更想维护好人应该被善待、善良必须得到维护、不可以这样恩将仇报的道德,所以在这个道德谱系上,网络暴力、杀人犯的司法正义等等道德谱系都靠后站了。”(引用自公众号:一杯咖啡)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歌案,全民失焦的道德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