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段时间,小知和同事面对面采访了来自挪威的哈蒙德·斯帕克女士、英国绅士Freddie先生以及3岁滑雪81岁仍在一线执教的日本滑雪泰斗吉田英一先生,收获良多。
天马行知国际视野专题组一直在行动,通过面对面访谈带给读者们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我们的内容能对读者们的教育实践乃至人生有所裨益。
国际视野下,说起基础教育总是绕不开芬兰的,它是学生学习效率和国民幸福感全球最高的国家,没有之一!
为此,小知采访了曾在博士期间留学芬兰的康建朝博士(下称“康老师”),他目前就职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领域就包括了基础教育。
与芬兰基础教育结缘
康老师08年进入北师大读硕士,13年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期间专业和方向都是国际比较教育,它涉及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教育比较,如教育政策、实践理念、高等教育、基础教育。
“在北师大读书期间,学校经常邀请国际教育专家到学校讲座交流,我对芬兰教育有些许认知。也在网上和电视上了解到芬兰自然风光秀美,湖泊碧蓝澄澈,山林郁郁葱葱,繁花似锦,到冬天更是银装素裹,驯鹿与圣诞老人穿梭其间,梦幻般的极光盘旋天空,简直是人间仙境。另外当时还受《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的影响,觉得既然研究比较教育,当然要研究世界上教育做得最好的国家了,所以就开始研究芬兰教育。” 康老师被问到为什么选择研究芬兰教育时答道。
那几年芬兰在PISA测试(即“国际学生能力测试”)上多次获得第一,芬兰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声名显赫,受到国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之后,康老师顺利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全额资助,得到了去芬兰交流学习的机会。刚开始他研究芬兰的高等教育,后来到了芬兰才发现,确实如《全球教育第一的秘密》描述的那样,芬兰最好教育其实是中小学教育,他就把研究方向转向基础教育。
婴幼儿时期教育方式有什么特点?
如果想了解芬兰的基础教育首先要回溯芬兰的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
芬兰孩子还在摇篮期,家长就开始锻炼孩子。只要气温在零下十度以上,午睡时家长会给孩子穿戴上温暖的衣帽或手套,把摇篮车放到阳台上或者室外。芬兰人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会怕冷,很少感冒,身体素质也得到了锻炼,孩子要从小就要学会适应北欧寒冷的环境。
稍大一点,在充分的保护措施保证安全之下,家长们愿意让孩子们去大自然里做各种尝试,任其在森林草地上爬行探索;甚至在冬天,孩子从雪堆上摔下来或者滚下来,家长也从不责骂孩子。孩子就这样在自我探索中,在磕磕碰碰中长大。
孩子三四岁左右,走路还不稳当,幼儿园的老师就让孩子自己取饭,教会吃多少取多少的原则。康老师在一些幼儿园里常常看到小孩子确实能做到勤拿少取,先取一两口,吃完之后再去取。“有一次考察活动中,我们看到一个小女孩穿衣服把头穿到了袖筒里,急得哇哇哭,来自国内的女老师看到这样的情形,心疼地去帮孩子,被芬兰老师制止了,他们希望孩子自己去试错,在试错中学习成长,这是比较好的方式。”
芬兰基础教育有哪些特点?
01|做中学玩中学
在婴幼儿时期,芬兰孩子已经养成了自主探索、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也为芬兰开展基础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开端。所以,当你看到芬兰教育强调做中学玩中学就不觉得奇怪了。
在芬兰,学校开设了很多学生们能动手实践的课程(类似STEAM教育),这样的理念由芬兰教育家、“芬兰小学教育之父”乌诺·赛格诺斯于1866年提出,至今已经延续150多年。芬兰人认为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要运用基本的数学概念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只有实际做了才能更好的应用、理解、体会这些知识的用处,在实践中手心脑同时参与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学校为孩子们配备了手工课教室,而且工具一应俱全。手工课作为芬兰国家必修课程进入了中小学,与语文外语数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表里占有课时,一般小学阶段的孩子一周有两节,初中有一节或一节半。课程包括木屋木盆等工艺品制作、理财、烹饪家庭经济课等系列课程。
比如,烹饪课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孩子学做饭,而是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食物搭配营养膳食的重要性以及厨余垃圾如何处理,进而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老师还会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做某种食物的时候,种出食材需要多少水,运输过程中需要多少汽油,让孩子理解食物背后的东西,通过烹饪这类日常小事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
其它还有纺织课,比如做手套、做布艺玩偶、针织品等,所以,在去年平昌冬奥会场下芬兰队教练和运动员织毛线减压并不奇怪,因为这些人在学校里面都学过,成年之后他们还保有自己的爱好。
做中学还能锻炼孩子的合作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孩子的作品需要不断修改经历多次失败才能成功,也能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所以“手工教育”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康老师谈及这些,仿佛往事历历在目。“我曾在学校里跟踪研究过老师带孩子做小木盆的课程,小木盆的制作被划分为多节课,孩子们先拿到最原始的木块,接着把模型做出来,直至最终完成一个实用的小木盆。过程中老师领着孩子们观察,后来分成不同的小组去打磨抛光上色,切割、拼接等,最后,孩子们拿到圣诞节市场去卖,获得的收入就纳入班费中。”
02|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联动
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仅仅靠学校的努力还不够,正如谚语所说“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kid(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的努力)”,芬兰学校特别注重社会资源的运用。因为芬兰基础教育课时少,低学段孩子放学比较早,一放学孩子们就涌入博物馆、图书馆等,甚至体育馆、工厂、超市、市场、街道都成为孩子们学习场所。
芬兰非常注重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等校外资源,设置课程内容时会充分利用利用这些资源。比如孩子们学习历史课,除了课堂上的历史知识,有部分内容直接在历史博物馆开展。老师认为只有看了博物馆的文物,才能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才能感受历史中蕴含的情感。
又比如物理课上要讲解基本的物理知识,老师就会组织孩子们去超市里选择灯具,回来之后拆开看灯具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电流、电阻等物理概念,甚至融入经济学知识引导孩子探究灯具的性价比。
康老师在芬兰的时候常常在路边看到老师们带着孩子,或三五成群,或以班级为单位,在马路上了解斑马线,了解交通信号灯,了解安全知识。
另外,芬兰也特别强调对大自然的亲近,比如体育课、地理、生物课都是带孩子到田野、森林里去学习,采集生物样本或者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
03|中小学不太注重标准化考试
芬兰不太注重标准化考试,更注重孩子整体能力素质的发展。虽然芬兰在国际学习能力测试中成绩很好,但是芬兰在学校教育中不太强调竞争,更不会排名,很少有期中期末标准化考试,芬兰人认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兴趣、习惯以及对学习的热情。
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国家会进行抽样测试,但从来不公开排名,主要目的是检测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方式是否科学,并不会对孩子进行优劣对比。虽然到高中阶段学校要看绩点会有竞争,但是大学录取不只关注成绩,还会对申请的学生进行面试,重点考察孩子过往的表现及综合素质能力。
04|教育师资水平高
面对纷繁庞杂而极具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对师资水平要求极高,芬兰人信奉“一个国家教育的平均水平不可能超过老师的水平”。所以,芬兰很早就要求老师要取得硕士学位才能进入学校任教。
05|跨学科横向教学
芬兰以跨学科横向教学见长。之前也有人说芬兰因为推广跨学科就把所有学科都取消了,但实际在芬兰绝大多数时间还是分科学习的,因为分科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分科也导致了知识的割裂,孩子们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思维窄化或者看问题的视角不够广阔多元。
在芬兰教育者看来知识是一个整体,学科之间应该产生关联,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才能解决。芬兰通过现象式教学打破了学科界限,让孩子更好理解知识。
现象式教学课程中老师会选择一个主题,比如芬兰独立一百年,这个主题就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知识,老师就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组装在一起,一学期拿出一周或者几周的时间段,引导学生综合学习一个课程模块。
通过跨学科学习让孩子理解不同学科的关联,举一反三,打破知识的壁垒,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孩子们形成更综合的素养和能力,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因为现在很多创新型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越来越多产生于学科交叉跨界领域,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06|教育公平
此外,芬兰基础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公平,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追求的。教育不仅要办好的教育,而且人人都要有学习机会、有成长成才的机会,有上升的机会。这就要求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师资配备、教育投入、课程资源、学校设施设备等要一碗水端平。
近期,2019PISA公布最新一期的测试结果,芬兰的学生成绩差别有扩大的趋势。但是相对其他国家来说,芬兰学校和学校、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仍然是最小的,不管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大学校和小学校。
芬兰教育部长安德森近期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评估结果显示芬兰参与学校之间的成绩差异极小。这意味着,每个芬兰人都能信任自己的学校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学校之一。
芬兰基础教育的底层逻辑
芬兰基础教育表现出以上诸多特征,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芬兰历史上一直受着邻国的统治。
1155-1809年,芬兰受瑞典的统治长达6个世纪。在1808-1809年间瑞俄战争中,瑞典战败,将芬兰割让给俄国,芬兰成为沙皇俄国的一个自治大公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沙皇俄国瓦解,芬兰人将俄军赶出芬兰,同年 12月6日芬兰宣告独立,成为主权国家,之后又经历了芬苏战争、二战。
芬兰非常珍视民族复兴的机会,人民更加团结,他们认为只有抱团取暖,才能在世界立足。芬兰人基于这些认识,社会形成了高度信任的文化氛围。政府信任学校,家庭信任学校,学校的管理者信任老师,老师同样尊重和信任学生。信任是芬兰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它支撑了芬兰整个教育制度的良性运转。
获得充分信任的芬兰老师从不评职称,工资和教龄挂钩,他们更专注于本职工作,不断地思考课程,改进教学,落实课程标准,贯彻教育理念的落地。
所以,你会看到全球各国将竞争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芬兰的情况截然相反,信任文化和教师的高度专业责任感是芬兰教育持续保持活力的核心秘诀。
另外,芬兰人口基数小,仅550多万。他们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芬兰人希望人人都能成才,百花齐放,孩子不管是擅长体育、音乐、手工还是绘画都是被鼓励的,学校课程就多元化了。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芬兰收入最高的不一定是企业白领,一些职业人才收入也很高,社会地位很高,比如伐木工人、医生、修路工人。社会分工公平,不同行业的分配制度均衡。这样的条件也允许学校可以多元化发展孩子的爱好,社会为孩子提供了多元化的成才的途径。
芬兰教育环境成长下的孩子
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联动下,芬兰为孩子们创造了极佳的教育氛围。那么,这些孩子都表现出哪些特质呢?康老师从他观察到的孩子身上总结了以下几点。
芬兰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团队合作能力。一次在市体育馆上演的足球比赛,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震撼到了康老师。因为上场的都是五六岁的孩子,传球、配合、铲球,他们的表现都很棒,配合非常默契。
另外,芬兰孩子自信阳光,经常能看到孩子脸上挂满笑容。芬兰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当一个孩子从学校毕业多年之后,他能记起老师的温暖拥抱,回忆学校往事内心依然温暖幸福。
芬兰人在学生时代培养了很多伴随一生的爱好和能力。康老师介绍说“我的一些芬兰朋友能力很多样,能弹吉他、钢琴还会修理汽车,虽然他并不是汽修工。我就好奇问他,为什么会修理汽车?他回答说中学时代选修过这样的课程。初高中有些课程就是跟4S店、摄像馆等企业一起开发的。学校给孩子创造在社会中学习的机会,因为有这样的机会,孩子才有了多方面的爱好、特长和技能。”
自主管理能力强也是芬兰孩子身上的一大特质,芬兰课程改革很重视培养孩子生活自主管理能力。比如芬兰学校是走班制教学,孩子每天上课时间不一样,需要记住自己的课表,自己安排时间。所以芬兰孩子从小自己就养成了时间管理意识。
到高一高二,芬兰孩子就开始自己规划要上什么大学,学习什么专业,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老师鼓励孩子们自己去查这些大学的信息,搜集各种资料,最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高中要学习的课程,自己规划哪门课程需要多学一点,决定哪门课程是必修还是选修。
培养孩子哪些能力最重要?
芬兰教育话题采访结束时,我把家长最期待的问题抛给了康老师,“儿童青少年阶段培养哪些能力最重要?”康老师结合他自身的经历及多年的观察研究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青少年要学会思考,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思考学习方法是否得当,不能死学习。同时也要有反思能力,学着自己琢磨事情,分析生活和学习中哪些做的好哪些做得不好,经常反思对成长非常重要。
第二点,青少年要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比如芬兰小孩子常常自己策划去其他城市或出国旅行,从路线规划、天气情况以及交通住宿通通自己搞定;到高中阶段孩子就自己规划学业,自己选大学,这就是自主管理能力的体现。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太缺这些能力了,但确实需要具备这些能力,尤其是初高中生。培养面向未来生活的能力,可以先从小事做起,比如做简单的家务、整理书包、安排复习预习、甚至规划属于自己的旅行或者夏冬令营。
第三,学会沟通合作。芬兰的手工课、现象教学以及其他课程的完成都需要互相配合,孩子分组之后都需要合作的,期间孩子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表达,学会综合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合作很重要,在团体中孩子们学会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走向社会就会更容易融入新的团体,适应新的环境。
能抗挫折且能持续保持自信向上的状态对青少年也至关重要。可以借鉴芬兰人世代传承的“SISU”精神(芬兰语对此译为:“力量与坚强的意志”“毅力与勇气”)。“SISU”精神让芬兰人在自然资源贫乏中产生了无穷的创造力;在被邻国统治数百年后依然坚忍不拔获得了独立;二战后一穷二白还要前苏联大量赔款,可这个人口仅有500多万、面积不足35万平方公里的芬兰凭借着“SISU”精神却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一连串的经济奇迹。在困境中能看到出路,在低谷中能看到希望,愈挫愈勇,我们孩子也应该从小培养这样的精神。
最后一点是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对人的成长发展很重要,但是人本身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常常被忽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资深教授王道俊在其《教育学原理》里提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中重要的一部分。有些人出自差不多的家庭,有着同样的遗传基因,上同一个学校,但是有的孩子学习好,有的孩子成绩差,后来表现出的各种品质都不一样。其实究其原因,还是孩子自身主观能动性有没有被激发出来。孩子自己有没有奋进心,有没有上进心,有没有自我反思能力也会影响未来的发展。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芬兰基础教育带给我的启发正如芬兰提倡的“SISU”精神,缓慢而持久向上地帮助孩子成长,愿他们有梦想且有能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