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你的体内是否潜伏了“邪”火?

图片发自App

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上火就喝XXX”。在有着浓厚凉茶文化的广东,人们只要上火,就熬凉茶喝,即使出现阳虚症状了,还继续饮用。


过度喝凉茶导致阳虚,是因为有些上火症状,例如咽喉发炎、便秘、心烦、体生疮疡等,不能简单地采取清热泻火的“救火”措施。


之所以有泻不下去的火

是因为这并不是普通的火

而是一股潜伏在体内、脏腑、经络里的邪火

称之“伏火”


清代医家郑钦安《医理真传》指出:“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郑氏用火与灰生动地解释了“伏火”的原理。另外,《医理真传》又明确指出:“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真阳之气外越。”


通过以上可知,导致“伏火”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脾土太弱,土不制火。“伏火”源之肾水寒,龙火不得潜,浮阳上越,至脾土,土厚火可消,土薄上犯君火。



伏火的成因


在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大论里,明确记载了一个理论: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


人体在冬天感受了寒邪,当外界寒邪和人体正气势均力敌时,人体不会发生病症,但如果这股寒邪没有被驱逐,就会在体内郁伏下来,经过漫长的冬天会郁久化热,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就会化热生火。到了春天气温转暖,人体阳气萌动,外在温热与内在伏火两热相合引发热证。



当外界有诱发因素时,比如季节变化、外界病邪、饮食不当,就会引动体内伏火外达出来,继而导致内热与外邪结合,这就是伏火致病的原因。


火,说白了就是气,气有余便是火,人体局部上火根本原因就是气在局部聚集过多,出现了过剩的情况。


伏火的危害


上火是一个外在表现,更符合中医热证里的轻症情况。火性是炎上的,所以火扰清窍的表现明显。相较之下,普通上火起病急、病程短,给予清热类药物治疗很快可以痊愈,而伏火潜伏久、病程长,掩盖自己的方式跟普通上火表现很相似,表现出来的是普通上火的症状,但只是表象。


伏火除了会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疾病之外,最常见的是容易引起春季中风。当人体感觉正常时,身体里面的阳气运动是靠着一种叫相火的机能来起到温煦的作用,但是当人体有了肝肾的伏火之后,遇到阳气者烦劳则张、过度劳累,或是因情绪波动导致怒则气上,这种身体和情绪因素的诱发,体内的伏火会随着相火的上升而过度升发起来,升发的伏火会携带着身体淤积的痰湿和淤血走窜于经络,蒙蔽我们的清窍,于是出现中风症状。


伏火的治疗理念


伏火的治疗禁忌用大剂量的苦寒的药物清热泻火,会引起肺脾之气的损伤,起到火上浇油的副作用。中医主张治疗伏火首先应采取“火郁发之”,伏火郁结在体内应该把它发散出去而不是在体内直接灭除。其次,中医认为伏火的产生与元气有关,也就是如果身体的肺脾之气足够强大,伏火就不会产生。肺脾之气不足,伏火才会升发。


按照五运六气中透露的生克制化之道,火太过,按照太少相生的原理,必定会出现木不及、土不及、金太过、水不及,这样的话,用泻法其实就是等于加点水把火浇灭,但是这样人体本身也会损伤阳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五行生克的原理,火太过造成金也太过,但是火太过是引起原因的根本,金太过则是因为火太过被逼出来的。这个时候需要加强金的力量,怎样加强金的力量?



中医里面有两种办法,一种方法是直接补肺,这种方法也是非常好的缓解火克金情况的方法,比如感冒了,身体发烧出现了火刑金的情况,我们一般会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这个时候其实就是补肺的方法。辛散的药,比如生姜、葱白之类的发汗的药就是补肺,肺气虚的人一般也会在饮食之中食用大量的辛辣食品。


另一种方法是补脾胃,因为火太过造成了土不及,让脾胃的功能恢复正常,就会促使火生土,土生金,这种情况下,就没有浪费本来就很宝贵的火气。



外治手法——自己动手通经络


肝火疏泄调达不好的话容易胸闷气短,两斜脏痛,发脾气,口干口苦,经常按揉“太冲穴”。太冲穴是人体出气筒,它的位置在足大趾与足二趾前面凹陷处,每天泡完脚之后按揉。



心火的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的症状为心烦、口干等,实火的症状为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可以去拨心包经泄心火,简单的一个做法就是用拇指拨腋窝下手臂内侧的这条静脉,手会有麻木感。



肺火在春天容易出现牙龈红肿、牙疼、牙周炎等症状,常按“合谷穴”。合谷穴在手的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的凹陷处,用对侧手指的横纹按在虎口上自然放下的凹陷处,慢慢揉有酸麻的感觉。



胃火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症状为饮食少、便秘、腹胀等,实火症状为口干、口苦、舌苔黄腻等。胃经上取个穴位叫“内庭穴”。内庭穴在足大指与足三指之间缝隙的凹陷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个春天,你的体内是否潜伏了“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