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是否存在一条“断裂界限”?

叹宵逢生:万物未可知

bbs.tanxiaofengsheng.com

“断裂界限”一说是从麦克卢汉那里借用过来的,大概就是指在热媒介与冷媒介之间存在一条模糊的边界,一旦热媒介的清晰度过热,留给受众的参与空间过小,它就不可避免地迫使受众去关注与之相对的冷媒介。这个理解或许过于简单了,但至少在探讨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时,是够用的。

我刚刚在百度里搜索“传统媒体已死”这句话,但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对于此话的出处,似乎已无从考证。然而它却像一句口号似地占据着所有从业者和观察家的大脑。那些自以为眼光长远与时代接轨的新媒体人,抑或那些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的传统媒体人,都异口同声地高呼:传统媒体已死!

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选择无条件相信这一条宇宙真理的呢?

最早,我们对互联网媒体的前景并未抱有期待。那时的情景,几家门户网站以铺天盖地的轰炸式的毫无头绪且未经整理的新闻流不断摧残着我们脆弱的神经,门户网站做的唯一一件事,似乎就是把报纸搬到了互联网上。但事实证明,报纸带给受众的最佳体验只能通过纸质的文本来实现,而由二进制数堆砌出来的空洞无神的文字并不能戳中受众的痛点。互联网媒体的从业者,更是被自大狂妄的传统媒体从业者所不齿,他们把网络编辑贬低为搬运工,把门户网站斥为施工现场,完全背离了媒体的神圣本质。

没错,那时的互联网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人的境遇,就是这样的。

而且,即使到现在,情况依然如此。

只不过,门户网站的影响力渐渐式微,信息量更大但投放更精准的垂直门户以及千姿百态花样迭出的自媒体成为互联网媒体的主流。另一边,在传统媒体圈子里,那些曾经自大狂妄的传统媒体的故人,早已争先恐后地跳脱这个盘子,投奔互联网的怀抱。而那些少数留守的传统媒体人,则依然保持着往日的清高姿态,不肯与互联网合污。

此外,曾经完全不对等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偏移,两者的关系形成一种微妙、脆弱的平衡。这是因为,面对互联网媒体一次次冲击,传统媒体人已疲于应战。好比南明小朝廷偏安一隅,固守而不知进取,以汉族正统和儒学捍卫者自居,维持自己可悲的自尊。

事实就是如此,或许在表面上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关系是欣欣向荣的,但在后者的内心深处,对这种关系一定是反感和抵制的。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总有一种固执的骄傲潜藏在心——这是支撑他们留守阵地的最大动力。

然而,就像我们刚刚说到的,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地位发生了倒置,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这种倒置会再次发生,使得传统媒体重新占据这场战役的有利位置?

互联网媒体是热媒介,相对而言,传统媒体就是冷媒介。互联网媒体上的信息永远可以找到源头,一篇新闻里的所有字眼你都能通过方便的“搜索”对其追根溯源,而传统媒体无法做到这点,或者即使要做到,也不是传统媒体这单单一种媒介可以实现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互联网媒体的高清晰度使得它几乎能够满足受众的一切需求,然而这种需求仅仅是就阅读和理解而言,对于引发受众思考来说则是不折不扣的桎梏,换句话说,就是留给受众的参与空间太过狭小了。

可以认定,互联网媒体已经成为了过热的热媒介。接下来我们需要确认的是,它的热度的上限在哪里,它和传统媒体的“断裂界限”在哪里(或者是否存在)?

“今日头条”的火热,引领了一波互联网新闻类应用在技术上争相寻求突破的潮流。个性化推荐的引入,使得新闻几乎无所不在。在“今日头条”这类应用打造的信息世界里,受众选择信息的自主权在另一种程度上被限制了,尽管他们扬言更懂用户,却只是把用户圈在自己为他们限定好的笼子里罢了。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使得互联网媒体逼近其“断裂界限”的步伐越发加快。完全信息化的世界,并不是人们期望的。马斯洛告诉我们,人类真正期望的是有自尊和能够自我实现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断裂界限”是存在的。就像几十年前,中国人争先拥进快速工业化的城市聚居,而在今天,城市人又选择回到乡村,发现生活。

传统媒体不会死亡,死亡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即便是人类的死亡,我们也不能断言就是其命运的终结。那么传统媒体,这个确实在人类历史上证明过自我价值的媒介,就更不会死亡。

传统媒体无法在信息的广度上与互联网媒体竞争,但在信息的深度上,则可尽情发挥其原创力,调动读者思考——至今留存的传统媒体读者,往往有着较强的独立认知。人类精神的火种,就是这样传承至今。

没错,即便是影像占据叙事主流的今天,静止的艺术品仍被趋之若鹜。

所以,即便是最糟的情况,传统媒体也能够作为这样的艺术品,持久地存在下去。

而和艺术有关的工作,总是激动人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是否存在一条“断裂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