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扼杀了孩子的兴趣

你是否扼杀了孩子的兴趣_第1张图片

很多成人做着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工作,他们干一行恨一行,每天都盼着早点下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根本不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

从小时候接受教育开始,我们就被剥夺了兴趣,所以到成年后对自己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很茫然,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有本能的不喜欢,所以大部分人在茫然中重复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我看过一本书,书中说到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高才生陈晓蔚放弃到美国读博士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当一名播音员的故事,在许多家长的眼里,陈晓蔚的选择不可思议,到美国读博士后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是多少学子的朝思暮想的荣耀啊!

可陈晓蔚觉得所选的专业并不是她感兴趣的,所以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到美国读博士后的机会。她认为化学根本不是她兴趣所在,从本科到博士一路学习化学,都是别人为她作主,而她真正的兴趣是做一名普通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读了20多年书,被剥夺了20多年的兴趣,过了20多年“我非我”的生活,走了20多年别人为自己设计好的道路。

陈晓蔚是位认为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是别人认为的成绩好,而是做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成绩。只有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且实现了自己预期的目标,才是最成功的。

咱们成年人尚且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何况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们在接触世界的过程中,对许多事情感到好奇,都会问许多个为什么,虽然有些问题很幼稚,但却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动力。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太大了,而对学生个体的兴趣不够重视,学生虽然学到了许多知识,可由于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只是机械地记住了,根本没有活学活用的欲望,成了名符其实的书呆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升学压力大,学生们为了升学,整天钻在书本里,泡在题海中,很少有时间,或者根本没时间顾及到自己的兴趣。考大学时,许多学生选择专业都要受到家长的“指点”,或者市场就业情况的影响,他们很少考虑兴趣,有的迫不得已放弃了兴趣。所以即使上了大学,也是“我非我”地学习,毕业后就是“我非我”地工作。

我忽然想到了爱迪生,他之所以能成为大发明家,就是因为他对发明特别感兴趣,因此在发明电灯时,他竟然试用了1000多种材质都失败了仍不放弃,直到最终取得成功。假如说爱迪生没有兴趣,恐怕他早就心灰意冷地放弃了。

所以假如每位家长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努力学习,社会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努力工作,那么每个人都会很快乐地坚持着自己的兴趣,那么学习和工作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而高效,社会的发展也会更进一步加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否扼杀了孩子的兴趣)